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上的人,才能跟他讲上面的、高深的。中人以下的人,只能跟他讲浅近的。
这是儒家教学法,总结以下四条。
首先是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是因材施教。中才以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讲得太高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能从浅近的地方讲起,让他一点一点提高。
第三条,循循善诱,让你自己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论语》里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
第四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是《中庸》里说的:君子教导人,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早上我们解读老牌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知之者,就是单纯的学,可能并不是自己愿意的,也并不一定能够学进去。
第二个,是好知者,就是真正的喜欢,他自己做的事情,主动去学。
第三个就是乐知者,是深入其中,乐在其中,这是学习的三个境界。
我们属于哪个层次呢?大家都昨天进行了认真思考,做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回馈,非常漂亮!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孔子的教导。
先看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呢?
中人,就是中等才能水平的人。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孔子把人分为三类,就像昨天说的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样的道理。
可以说是高人,中人和下人,或者说上智、中人和下愚。
说的意思就是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天质聪颖,有的人是一般普通水平,有的属于偏下,相对来讲是属于智慧不那么高,理解能力不那么强的人,或者才能一般的人,我们要对他区别对待。
只有中等偏上的人,才能给他讲一些高深的形而上的,而对于中等以下普通的人,我们就不要给他讲太高深了,一定要讲浅显易懂的东西。
这里面大家可以参照一下老子,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这么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对于自然大道,对于宇宙间存在的自然规律,上士,智慧比较高的人,他听了以后奉若珍宝,抓紧去照着说的做,勤而行之,不但知道它,而且要做到,抓紧做,常常做,变成自己的。
中士其实就是讲的一般人,他听了以后就会半信半疑,他也不说这个是不对,但也不敢确定到底对不对,因此就半信半疑,现在多了一点,他就会多做一点,现在少一点,他又犹豫不决,等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他才去做。
而对于下愚或者是下士,他听到这到了以后,他就会大笑,就是说你说什么呀?这都是鸡汤,成功学,都是糊弄人的,不能听你的如何如何。
对于这种人来讲,你跟他说多了没有用,他有一万个理由去来反驳你,总而言之就是你的不对,我还是我这样。你想改变他,难,太难了!
就是说不管是孔老圣人还是老子,其实他们都是圣人,都非常清晰地知道人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的人要不同对待,你不能对智慧很高的人说废话,你和老子和释迦牟尼说这些普通的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但对于普通人,你跟他说很高深的道理,比如说他都没大上过学,你给他讲易经他能听懂吗?悬。
在这里华杉他给做了个总结,分为四条,说这是儒家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孔老夫子的教学方法,听的也非常有道理,给大家的分别给讲一讲。
第一叫有教无类。
什么意思啊?就是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你不管是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不管是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要挑学生,说学生这个不行,那个资质不够,把他劝退。
应该怎么办呢?
应该对所有的人都要施以教育,因为教育的责任就是提升认知。因为他本身资质不够,你就把他拒之门外,这样是不可以的。
教育其实就是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修养水平,他可能达不到很高的高度,像上智这种高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下愚。
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很多人他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所以说大部分人他是不识字的。
就像我们的老一辈也是这样,现在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现在的文化水平,教育素养比过去强太多了,最起码每个人都识字,不管大人小孩儿,现在最起码上个初中以上,一般问题都难不倒他,这就是有教无类。
第二个就是今天讲的,因材施教。
根据他本身的特点,我们来给他决定到底该怎么讲。
对于中才以下的人,不要和他讲的太高深,能讲具体,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幽默风趣,当然是最好的。
孔子的论语大家看到了没有,其实就是针对于普通人的,它这里面没有把这些东西说的太高深,都是非常浅显的做人的道理。
有的人可能会说:哎呀,论语看着也不简单呀,你要不解读,我还真不是很明白,还听不懂呢。
事实上论语里的字已经是够浅显的了,你要看道德经,你要看易经,你就更蒙圈了。
相对来讲,论语是那个时候的,在没有纸的没有其他记载工具的情况下,能够说的最普通的家常话啦。
也就是说这些比较浅近的东西来告诉人们,让大家一点一点的去提高,逐步的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上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讲高深的。
这也是以前我们强调说读四书五经怎么读呢?要由浅入深,先读大学,再读论语,接着读孟子,最后读中庸的原因,这叫由浅入深。
比较难懂的形而上的高深的东西在四书里面是在《中庸》里面。
别看中庸3500多字,字字珠玑,哪一句话讲起来都是非常费功夫的,不认真去读是读不进去的,不认真去品,不认真讲也是讲不了的。
那尚书、易经等等更是如此,所以这个得需要我们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后才能够来做。
第三条就叫循循善诱。
刚才其实我已经说到了,就是我们由浅入深,其实还不单是这个样子的。大家发现了吗?在论语里,有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他是回答是不同的,有的对于张三就这么说,对于李四就那么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
大家还记得吗?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答就一个字,唯。孔子一看,你明白了,我就不说了。其他人就问了,说老师说的啥意思啊,您的回答也太简单了吧。曾子就说了一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说也不难,无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恕。忠是要求自己,恕就是如何对待别人。
前面很多次提到仁,提到孝,对于不同的人他是不同的回答的。这个大家可以去翻阅一下,从前面的我们圈子打卡上找也行,从我们公众号上也行,都有相应的解释,在这里就不再说太多了。
总而言之,第三条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借题发挥,辩证施教,让学生的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
第四点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句话其实是《中庸》里说的,很多人理解为叫以牙还牙了,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其实这里面它也是错误的解读了,真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先看看其中的原文。
“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是说君子教导人,就是用他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教法。
不是所有人一问问题,就是一个答案,而是根据你的情况,你目前属于什么阶段,什么层次?什么水平?
根据你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能够理解的东西,然后向你发问,诱导让你自己去弄明白。
不是说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办,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启发让你自己明白,通过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最后明白了,原来如此,我知道了,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这叫真明白。
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的,需要老师具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够分析,能够判断,能够给他量身定做。
这就是华杉给解读的孔老夫子的教学法四条。
有的人会说这是歧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歧视,觉得这是封建等级思想。事实上,我觉得他不是,这就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
大家想一想,人是不是他就有这种区别啊?
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他就是不一样。首先说人都不同,有的人他就是相对聪明智慧,一点就透,像佛陀说的拈花一笑似的,他根本就没说话,拿着花一笑,那个智者他就知道了,悟道了,大部分人看得一脸懵。
另外一个,就是在不同领域,比如说化妆啊等等,像秋艳、王慧都在学习这个,那她要讲起来的时候,或者老师和她讲,可能就很轻松。但是有的人要和我讲化妆,说怎么描眉怎么画眼,我就会一脸蒙。给我要讲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深入、更形象,我才能听得懂,而和秋艳说,可能比划比划、简单一点就透了,这是什么呢?叫领域的不同。
最后两分钟还是结合一下我们自己超级演讲家的战友们,我们从这里能够学到什么?
对照一下,我们是什么人?中人,上人,或者下人?
我们如何对待不同的别人,我们应该说什么,大家都能明白吗?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至理名言,要灵活应用它。
真的,对不同的人,你要说不同的话,一定是他能听得懂的,这才是沟通。
我们要当老师,更要根据他目前的情况,他本身是专家,那一点就透,大概几句话就搞定了。有的他是门外汉,啥也不知道,你就不要讲太高深了,就要举例子,让他以他听得懂的方式来教他,这才是我们高明的地方。
好了,时间也到了,简单的总结一下,对于人,我们要区别对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继续解读论语下一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六点半准时相约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