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理财财经读书汇投资理财

稀缺8|正确的时间管理方式

2019-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伊浩鑫说财经

​​语音同步播放-老伊亲自配音,童叟无欺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再次莅临财经读书汇,今天我们接着讲《稀缺》。昨天我们讲到了逃离稀缺的办法,制定计划,创建余闲,适时地使用意志力的方式,可以逐渐建立起对抗稀缺的正循环。可对贫穷人群来说,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是很难从缺钱的环境中脱离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在美国,有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培训课程,这些培训的课程内容大概就是教给穷人怎么致富,都是免费的,不收取什么费用,可是让课程设计者意想不到的是,瞌睡,早退,甚至是翘课成为了常态。课程设计者发现,即使是留在教室里的穷人,也会经常出现走神,或者是神情凝重的现象。

至于原因,其实在这本书里作者已经讲述的非常清楚了,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总是在忙碌或者焦虑中度日,“最后关头”的紧张状态会让他们对每一分钟能创造的价值进行对比和衡量。权衡式思维就会无意识的出现在他们的大脑中,比如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打工,自己能赚到多少呢?这些钱应该足够换取家庭一天的伙食了吧,即使不去打工,同样的时间用来陪伴孩子读书岂不是更好。

即使穷人们有学习如何脱贫的心,但在课堂上这种权衡式思维依然会无意识地出现在他们的大脑中,想要集中精神听课就变得非常困难,稀缺心态会俘获他们的大脑,不受控制的走神的确让人无奈。

最终让那些有意识强制自己来听课的穷人走向完全不想听课的陷阱中的原因,是课程设计者自己在造成的,大多数授课人员他们在设计讲述内容的问题上,总是会犯下一种学校课堂式的错误思维。这一点相信从小有受教经历的我们都有体会,学科内容基本上是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穷人之所以是穷人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陷入到严重的稀缺心态之中,让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的人学习由基础到高级的逻辑思维科目,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焦虑。

这反而令广大纳税人不能理解,认为穷人群体是因为懒惰和心态不成熟造成的翘课以及其它不理智行为,因此会强烈建议缩短穷人或者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下的公民领取救济金的时长,比如将救济金领取的时限缩短为5年。正是这种双向误会的存在,使得两个群体成为在思想上的对立者,其实读了这本书的朋友应该清楚了,即便限制时长依然无法摆脱穷人领取救济金和不爱找工作的毛病,因为他们在管窥的视野中无法体会4年半后才会带来地专注红利,资源稀缺会让其始终滞留在穷人的行列中。

有这么一家小额信贷公司,他们发现那些经常向公司借贷的家庭型餐馆,美容院或小吃摊,记账的方式非常混乱,有时甚至会累积起错误的数字。小额信贷公司担心他们因此耽误经营收益,无法偿还贷款,便聘请了知名的金融专家来教授他们关于记账的方式。得到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有预期了,对学员一点帮助都没有,原来怎么记账,学习完依然照常。结果这家信贷公司后来又聘请了一位创业成功人士来教他们记账,发现学员旷课的比例大幅下降,并且结业时,还有学员强烈要求付费听取后面的课程。记账的方式随机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善。

从这个事例我们能够知道,为什么那些领救济金的穷人会被人误解懒惰和心态不成熟的原因,如果教课人员能够将课程设计得实用,且即使缺席一节课也不会对下面的课程造成理解上的影响时,也许整个事态和观念都会发生变化,毕竟它解决了带宽不足无法让精神集中的问题,更不会因为焦虑产生更严重的焦虑。这样看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那些所谓的高等学校教授的科学课程,真得能够与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产生化学反应吗?是不是一位有过社会成功经历的人去教授高等学科的课程,更能够带来让学生升值的教学内容呢?

读到这里,老伊突然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大家可以想想一下,如果,对,我说的是如果,如果你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在20岁的时候获得一笔2000万的拆迁款或者在35岁的时候自己赚到3000万,作为家长来说,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出哪种选择,只能二选一。明事理的家长肯定会希望孩子选择后者,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孩子如果在20岁的时候就变得富有,很有可能会建立严重偏离轨道的金钱观,对孩子这一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还没有守护2000万的能力。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在35岁凭借自己的能力赚到3000万,那么他40岁的时候可能就会赚到一个亿,45岁就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

更加重要的是,他会将这种正确的观念传承下去,他孩子的思维学习方式也会受益,这就是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还将是富人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思想上的财富才是能够留给孩子最豪华的武林秘籍。

如果再把这个事情反过来想,家长现在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思想觉悟呢?你不能指望自己贪图享乐,整天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却要求孩子能够踏实努力。言传身教,并不过时,孩子也并不傻,只言传,不身教,一定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还很有可能让孩子认为玩嘴才是正确的人生。

所以我们需要对稀缺进行管理,首先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稀缺,是因为突发事件总是打乱自己的计划,还是意外事故造成的金钱流失,亦或是盲目的追求一方面的完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关键,还是睡眠太少造成第二天工作总是出错?

就像是老伊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你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事情就解决一半了。如果你是因为突发事件总是打乱自己的计划,就需要进行时间管理,记住,在重新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为自己留出余闲,把时间排满其实非常愚蠢。因为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会将你所有的准备打乱,计划打乱进而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重新制定计划,甚至还要焦灼的等待突发事件结束,才能不去浪费此前的准备,可如果你在等待的过程中因为太过于疲惫睡着了呢?难道你打算借用第二天效率低下的后果,重新打起精神去处理事先计划好但被耽误的事情吗?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例,一家医院32间手术室总是被各种手术排排满满的,几乎一年都不会有空闲,超负荷的工作量让医生和护士苦不堪言,但手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永久性伤害,并且医院也因此丧失了不少赚钱的机会。对此医院负责人请来顾问,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顾问给出的意见是留出一间手术室进行备用。这几乎让所有人都傻了眼,可能心里还会想这顾问是来砸场子的吧。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按顾问的方式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医院手术接诊量上升了7%,两年后上升到11%。其实医院的问题是在于没有余闲,从而产生了稀缺。突如其来的急诊会打乱原先布置好的非紧急手术,可大量的医疗设备和手术相关人员都处在正在进行时,长时间的紧绷会令人的精神力大打折扣。因此两难之间相关人员只能选择等待,从而进入到负循环的状态之中。

梭罗曾经说过――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老板洗了脑,认为狼性文化的培养一定能为公司培养出一窝小狼,自己也会因此受益,总之拼命加班准是没错的,谁不加班谁就不是好员工。不过有些公司让员工产生了时间上的稀缺,会在金钱方面给予足够的余闲,可有些公司既要剥夺员工的时间又要产生金钱方面的稀缺。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就做了一项长达十二年的实验。他为工人定下了每周40个小时的工时规定,不仅是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而且也饱含了人文主义情怀。12年之后结果出来了,证明了他的判断,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8个小时,将每周的工作天数从6天减少到5天,既能增加工人的总产出,又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

虽然稀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但我们依然需要专注于能量管理和带宽培养。增加工作时长、让员工更加卖命地干活和放弃度假机会等,都是管窥心态的表现。就像以高利率借钱的行为一样,这些行为都忽略了长期后果。精神病学家做出的报告称,越来越多表现出急性应激症状的患者都“将自己逼到了极限,甚至超越了极限,没有一点儿余地,生活中没有一点儿空间能用来休息、放松和反省”。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明天我们将继续讲述关于如何应对工作与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同样也是最后一讲了,请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