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建三大分类体系治理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际上是关系着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昨天,市城管局相关人士介绍,我市将新建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收运体系,破解城乡生活垃圾快速增长带来的治理难题。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是我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中“六治”中的一“治”。方案提出,全面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垃圾分类收集、中转和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2017年,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25%。2020年,全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70%,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实施“三分类”新标准
“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垃圾处理能力捉襟见肘。”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市区共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垃圾142多万吨,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日产垃圾总量约3900吨。今年一季度,市区收集清运垃圾近38万吨,日均垃圾产量4200吨,同比增长了17%。据测算,市区年产垃圾量以5%—10%的速度逐年递增,垃圾处理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市区生活垃圾主要靠焚烧和填埋这两种方式处置。惠联、益多两座垃圾焚烧厂设计日处理能力均为1000吨,基本满负荷运转,焚烧的垃圾量约占市区垃圾总量的45%。其余55%的垃圾靠桃花山填埋场处理,每天填埋垃圾达2000多吨,远超其环评设计量的800吨,眼下桃花山填埋场已库容告急。
“治垃圾”到底难在哪?业内人士表示,垃圾治理的难点,除了垃圾产生量与处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还有垃圾分类迟迟推广不开。
为破解这一难题,方案明确,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新标准,居住区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分类”标准实施。市城管局相关人士说,我市垃圾分类标准由以往的“四分类”改为“三分类”,淡化了居住区厨余垃圾的概念,将其归入其他垃圾,“对市民来说,‘三分类’操作更简单,源头准确分类投放的成功率会更高。”
餐厨垃圾单独处置遏制“地沟油”
“对面广量大的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进行单独处置,是新建餐厨垃圾收运体系的重中之重。”市城管局相关人士说,目前市区每天产生餐厨垃圾约410吨,而现有的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微乎其微,大量餐厨垃圾无处可去,这就为“地沟油”回流餐桌、泔水乱排下水道等问题埋下隐患。
“治垃圾”方案明确,重点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置工作,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各环节的监控,仔细排查和清理非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严肃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和来源不明食用油的行为,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到2020年,建立市区餐厨废弃物全覆盖处理体系。
处置设施陆续上马为垃圾找“出路”
相关人士坦言,市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终端处置能力不足。
“为了替垃圾找‘出路’,一批垃圾处置设施项目即将上马。”市城管局相关人士透露,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并通过《无锡市生活垃圾、餐厨(易腐)垃圾、飞灰处置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我市将在惠山区惠联垃圾焚烧厂建4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在新吴区和锡山区各上一个15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此外,还将在各垃圾转运站推广小型、分散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总量达120吨。换句话说,3年后,市区每天的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将达820吨。据测算,到2030年,无锡市区餐厨和易腐垃圾日均产生量约817吨。“这意味着,3年后,市区餐厨垃圾将实现全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与此同步的是,3年内,市级财政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逐步进行环卫转运车辆、转运箱体及大型转运站的提升改造。今年市级财政将投入2000多万元,在梁溪区和滨湖区新增16辆生活垃圾转运车,更新72个转运箱体,提标改造4个大型转运站。(马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