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你可以尝试的几件事情!
好的表达,在于对文字的运用,而这一切的源头,其实是写作。
在说到正题之前,我想先讲2个和写作相关的事情,感想与亲身经历。
01 “其实,世间很多事,人们只想探究底细,并不想对这个底细有所行动。”
我在2008年的时候,读了一系列余秋雨的书籍。
印象中记得那个时候,还不算十分暴力的网络对余秋雨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或许是人们对于“不好”的事情的印象总是深刻于“好的”事情这种天性太过强大。在读他的书之前,我总在想,是不是并不值得去读。然而,也正是读之前具有这种意识,读完了之后反而有种巨大的反差感。
他主张“文人行走”,他用词优美,排序工整,说理得当。
他说人们只想探究底细,却不想对底细有所行动,当然他指的是小说里故事的结局。
但,细细想来,世事是否都是如此。
大多数人只想得到“成就”一件事情最终的好处,却从未仔细想过“成就”之前,你需要付出多少艰辛。
02 “简简单单描述清楚客观事实。”
2007年暑假的时候,我去京华时报的房地产事业部实习,每周五的房地产板块专刊上的所有内容及广告,都是来自于房地产事业部,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房地产企业写楼盘项目的软文,以及”软文型”新闻。
高中作文逼近满分,大学做了四年院刊主编的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文笔都很有自信,却还是生生地被第一篇新闻稿打压了所有傲气。
我看着被改得面目全非,字数删减超过三分之二的稿件,总算明白了文笔好,不代表会写新闻稿。写短篇新闻通稿,只需要你描述清楚基本的客观事实就好,完全不需要加入任何你的主观感受,更不需要夸张的修饰词语。
简简单单描述清楚客观事实。
——你若没有写新闻的经验,或不是真的亲自动笔去写,永远不知道,写作只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
所以,后来,我去看别人的新闻,记录模仿正规新闻的那些不带褒贬没有感情色彩的中性用词,研究允许出现和使用的语法句法以及行文结构,渐渐地,总算可以正正经经地写出来一篇新闻稿。
在那里实习的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用铅字印着我的名字的刊登的文章,一共4篇,最后篇幅也从豆腐块的大小一直到占了满满四分之三的版面。
领导曾有一次“表扬”我,说我“聪明伶俐,学习很快,一点就透”。
但我知道自己为了做好每一次“命题作文”,钻研出怎样的“套路”,下了多大的“苦工”。
-----不爱看故事的,可以从这里开始看-----
熟悉“套路”的朋友应该知道,接下来我要讲的“干货”,推荐大家去尝试地关于写作的几件事,一定是与以上2个故事对应的。
关于写作,你可以从这2个行动出发:那就是“写”和“练”。
写,不过是开始行动,开始动笔的意思。
A 如何行动,写什么?
几乎所有介绍写作经验的人,都会告诉你写东西,一定需要大量“输入”,这种输入包括阅读、看电影、看话剧、听音乐、以及聊天……这是有效的,我也是这样开始的,把一切看到、听到、想到、梦到的都当做写作的素材,从这些素材入手,写起来!
B 怎么动笔,怎么写?
除了真真正正地落在笔上,敲在文档里,排除所有技法上的考量,你更要明确的是,把“动笔”固化为一种习惯,定时定点,有训练目标地写作。
正如我刚刚开始看的《关于写作》一书,开篇作者就描述了他的父亲作为作家的一种生活习惯:“清晨5点起床,写作2-3个小时”。
“每天腾出一段时间写作,就像练钢琴一样,事先排出时间。把它当成一种道义上必须偿还的摘,并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写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动笔,而是一种习惯,一种魄力。
而且,同样,这也是所有分享写作经验的人不得不提的一点,那就是“写起来”!这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经历,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一定有用,只是成效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可能因个人差异有所不同而已。
练,“命题作文”+“自创练习”刻意训练。
A “命题作文”
你不能,也不可能总写自己擅长的题材,喜欢的文体,总会需要写一些不熟悉的文体,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我自己在写作学习上的循环结构:
长则一周,短则三天,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慢慢会掌握一种文体的特色。
在我写新闻稿的工作结束之后的几年里,我给文艺刊物写话剧、舞剧评论,给学校刊物做人物采访,给互联网创业公司写产品文案,甚至是给幕墙公司写招投标书,以及后几年的工作给客户写培训方案……一直以来,都是这个套路。
B “自创练习”
这一部分,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创意给你的生活和写作加点“料”了。
作为结构思考力学院的一员,我也在参加100天打卡营,并和所有小伙伴一起每天打卡,我的一个打卡内容就是与此相关,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19/100【曲焱-北京-新媒体-S04-官方对接】【每日一结构】结构思考力100天思维改善打卡营
G:【写作刻意训练】每天用3种人称视角,写3件当天发生的且值得记录的事情。
1、【第一人称视角】就是正常的记叙文体,尽量简要清晰的从“我”的人称视角出发,描述“我”经历的事情过程,和“我”的感受。
2、【第二人称视角】采用书信体的方式,以向“收信人”-“你”描述事件经历的口吻为主要展开,并借以此事就作者“我”的苦恼向“你”征询看法或意见。
3、【第三人称视角】用第三人称主人公“Echo”的视角写发生的事情,“她”的做法,“她”的感受,而作为作者的“我”对“她”进行评价。
【重要的事情说3点】最简单的思考结构助力我们思考清晰、表达有力,生活清爽、工作高效!
而这些,都是需要你自己去创想的,适合你的,你喜欢的,对你来说真的有效的,需要不断地的尝试,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别人的方法,学习别人的经验。
在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写作和结构的关系。
写作看起来可以很“天马行空”,结构似乎只能“规规矩矩”。
但你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写作好的人,结构不可能太差;而一个结构思考好的人,写作一定能够让人读明白。
“简简单单描述清楚客观事实”,相信我,做到这个,就已经很足够了。而这也与结构思考里对“结论”的要求不谋而合。
而每一篇文章的背后,一定都有作者的行文结构。顺手甩给你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我这篇文章的结构)
同样,你一定可以学习写作、练习写作,就像你可以学习如何结构思考并不停练习如何用结构思考处理工作、生活上每一件事一样。
这是让你能够迅速步入正轨的有效方式。毕竟,这也是做好所有事情的第一步——行动。
奉送一个我写了,但没有在正文里用的故事:
03 “屁股下的椅子随时可能被抽走”
09年,我在广州,因为人在他乡异地,并没有太多消遣,也没什么朋友可以相聚,因此那一年,我读了很多书。
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周都抽时间去公司给安排的宿舍区里的大学自习室看书,虽然设备环境不是特别好,但起码有学习氛围。
那个时候正好在读雷蒙德•卡佛的《大教堂》,彼时他那本著名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文版还没有出,但他的“极简”风格,已然被中外的评论家“津津乐道”。
在书末,他的自述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养成经历。他那“屁股下的椅子随时可能被抽走”的状态描述,深深地震撼了我。而他每一个短篇故事读起来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朴素。
每一个还在写作的人,都对一件事深有感触,那就是写作让你更加留意身边的一切,并以一个写作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
坐地铁时,会看地铁里在张贴什么广告。
一个人吃饭时,会留心着旁边桌的人们在谈论什么。
闲逛无聊时,你开始用“作家”的视角“编排”每一个路过的人的人生。
你也会开始留心城里的文艺生活动向,对于电影和书籍的关注更是成为了下意识的行为。
你愤怒时,会开始思考愤怒的原因;悲伤时,会分心于悲伤的缘起;快乐时,反而在寻找恰当呈现快乐的词语。
你甚至不自觉的写起来押韵、对仗,说话时也会用上虚拟,排比
……
这所有都是写作的来源,这所有都是用写作的心情在面对。
而写作本身,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热爱。
普天之下,一切事物,似乎皆是如此吧。
(完)
这篇文章首发于我目前就职的结构思考力学院的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