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法,让孩子变得善良
带五岁的女儿月月去逛超市,排队结账的时候,月月突然抬头对我说:
“妈妈,那个姐姐好辛苦啊。”
“哪个姐姐?”
她指着收银台的方向:“就是那个姐姐啊,她要滴这么多的东西(指扫条形码)。”
我笑着摸摸她的头,感到很欣慰:能换位思考,体恤别人,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善良。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昱鲲,在喜马拉雅听开设了一门育儿课程,名为《聪明养育》。他在《三个方法让孩子变得善良》一讲中,这样诠释善良:
“怎样对待别人,其实跟别人没有关系,它折射的是你如何对待你自己,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养料来饲养你的内心。善良是一种能力,但它不仅仅是帮助你成功,帮助你交朋友的能力,而且是告诉你如何度过一生,让一辈子充实有意义的能力。”
那么,他提供了哪三个方法让孩子变得善良呢?
第一,扩大孩子的关注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人们很自然会关注自己圈子内的成员,但对于圈子外的人,就容易将对方“物化”,而不是将对方看作鲜活的人。例如,赵老师的儿子总向他抱怨班上一个同学老是迟到,有种种缺点。赵老师就引导他猜想同学快要迟到时会有什么感受,关注这位同学什么时候比较快乐等等,使孩子逐渐由对这位同学的厌恶,转变为对他的关注,以至后来的理解和关心。扩大关注圈的关键,在于关注别人的心理,将对方看作有感觉会受伤的人,而不是当作一件没有感觉的物品。
第二,让孩子多做善良的事。
这些善良的事,当然不只是捐款或让座,更重要的是留心身边有哪些值得去做的善事。如给远方的亲友打电话,主动问候,如进小区门时为身后的邻居留门等等。
第三,家长做好善良的榜样。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是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孩子自然也会耳濡目染,成为善良的人。我回想起少年时代,母亲帮助过一位工友的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那位工友与丈夫离了婚,独自抚养五岁的女儿,生活很窘迫。为了生计,她常常会领一些用针线装订书的活回家做。母亲知道之后,就主动去帮她做这些装订的活,不要任何报酬。母亲的善举,让我特别感动。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我帮母亲穿针和给线打蜡的情景。
看看身边的这个小小人儿,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得到了这样珍贵的能力。她会在我劳累之时,告诉我“我自己去洗澡,自己穿衣服,这样妈妈就不用那么累了”;也会在我告诉她捐赠的书是怎么送到山区的孩子手里时,感叹道“送书的司机要开这么久的车,真的好辛苦啊”。如果这善良的品质有一丝一毫是受到我的影响,那么我非常肯定,这都是来自我善良可爱的父母。
过去只是觉得,善良就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为人之本。到现在才慢慢领悟到,这种美好的品质,会滋养人的灵魂,吸引更多的正能量到自己的身上。愿我从父母身上获得的这种宝贵的养料,能持续给予我可爱的孩子以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