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何在?

2022-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仔细梳理了一下,从下班到家到上床睡觉这好几个小时里,我竟然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对孩子的各种需求置若罔闻。

原来我的言行出发点真的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我心中认为的如何如何爱孩子、爱这个家是一种虚假的爱,再往深处挖,这不是本能的发自内心的爱,而是一种几乎带着施舍的爱!这就是刚愎自用!这是一种病!

我竟然连善意的施爱的能力都退化都快没有了。

太可怕了,在我仔细盘点并清晰的发觉之后,我毛骨悚然了!

在《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中,史蒂芬·柯维谈到,善意就是我们要让自己真的出于善意说话、做事。

可是我呢?光顾着自己,自己得听直播课,自己得赶个材料,自己得读够几页几页书,自己得躺下杠杠腰……

儿子想让我陪他下楼我心不在焉的回应说“等会儿”,闺女喊我随她一起背几道题我说等我这节课录播完毕。等我抬起头来才发觉人家都下楼了,房间里只剩下我了,楼下孩子们的嬉戏声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怪不得闺女总幽怨地说她更喜欢爸爸,想想自己,不止是总带着职业病的影子跟孩子们相处,难得的回到家里了,还不能完成角色的剥离,回归家庭身份。

于是,纵有再多的所谓育儿理念,只停留在知道层面,而不能在与家人孩子的相处中慢慢落实,不还是知行不能合一吗?

说来说去,还是不能往家庭情感账户里及时存钱,也许一开始这个账户里有天然的资产——天上的骨肉亲情,可是耐不住一点点的消耗,比如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不能及时回应,这就是减分的因素,久而久之,账户里的余额肯定越来越少。

而真正的善意是什么?是学着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对他好,不要老打着对孩子好的旗号去做很多孩子不接受的事。用他不接受的方法对他好,那完全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只是满足了自己觉得“要对他好”这份执念。

所以,给对方能接受的、想要的才是最大的善意,给出你所能给予的,很有可能是一种伪善,就像“顾客是最好的上帝”一样,考虑好对方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才是付出善意的首要前提。

就像夫妻、亲子相处中,家中那个挣钱最多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累死累活的拿回来一沓又一沓的钱,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善意,但这很可能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你不知道的是,家人可能需要的只是你的用心陪伴。

所以爱,不管什么性质的爱,都是一种双向奔赴,自编自演的独角戏确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就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憾——子女一直等着父母说声抱歉,父母却一直在等着孩子说声谢谢。就像夫妻之间,最忙的那个很有可能引起另一半的埋怨,但双方却很少能静下心来攀谈一下埋怨的背后到底是啥。

其实,很多时候另一半不是抱怨你忙于工作,而是抱怨你只忙于工作

很多家长在指责孩子的时候,不管是用的语言还是真实的动机可能都停留在摘清自己的责任,把责任推给孩子,以及因为孩子损伤了自己的颜面,伤害了自己的权威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收回有点散漫的思绪,回到善意这个词本身上来。我们的初心或者出发点都是好的,却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差,因为没有“要想公道,打个颠倒”的设身处地替他人考虑的意识,才让“善意”这个好的种子没有遇到合适的环境,扎根发芽茁壮长大。

善意何在?就在真正替对方考虑的细心体悟中,就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