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庆游(6):包公墓,不朽的丰碑
浮庄的对面,走上数级台阶即可见河畔高地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片红墙黑瓦的古建筑,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安重建的墓地。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呼应。
走上台阶,首先看到一座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宽10.2米,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
墓园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均以宋代二品官的葬制设计,一砖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的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风格。这里风景秀丽,坡缓岗平,林木葱茏,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集于一体。
进入神门,迎面就是包公的享堂。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上联为:“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享堂正门前的一副楹联为安徽省已故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所撰。上写:“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故乡更美公乎其归。”
包公病逝于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0年代因建设用地将包公墓迁建于此,1988年竣工。
包公墓旁立有一块石碑,刻着赵朴初书写的包公家训。
包公夫人董氏墓。据史料记载,她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包拯为尽孝心辞官回家,董氏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奉养双亲,十一年后,包拯的双亲过世,包拯才出任知县,踏上仕途。在包拯从政的岁月里,董氏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包拯,在政治上也常常扶助、支持他,包拯清廉一生、誉满朝野的背后,有着董氏不可忽视的功劳。
在包拯的严格管教下,包家的子孙后代都能恪守家规。其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虽英年早逝,为官时间不长,却政绩显著,为官清正廉洁,获得时人好评。
次子包绶,历任太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团练判官。他48岁时擢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包绶为官如其父,清苦守节。箱囊之内,除朝廷诰敕、书籍及著述外,别无他物,真是为官一场,两袖清风。
包拯的孙子包永年,为官与其先辈一样,保持了清廉之风。曾任开封咸阳县主簿及崇阳县令。虽为官一生,死时却家无余物,身无分文,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被称誉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包公墓园设有展室,专门介绍了包公家族墓群的发掘过程和有关资料。
展览首先介绍了墓群发掘的缘由。
包公墓群发掘出来的物品只有50余件,竟无一件贵重物品,验证了包公的清廉一生。
发掘出的包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