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神来之笔民国风流

胡适:我渴望的是“普世文学”

2017-11-05  本文已影响239人  道一虚白

读完胡适的《四十自述》这本书,对其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多是一种人文情怀,他为什么提倡白话文,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也有疑问,古诗词那么美,干吗要发动新文化运动呢?

看完他的自述,我才真正明白,他有普世情结,他最终的目的是:要用一种通俗易懂且具有生命的文字工具让人人都能做学问,人人都能通过白话文很容易明白过去发生的历史,同时人人都能用白话文写诗写文,不再让文学属于那些贵族和书生的专利,让文学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人人可以很容易的读书,人人可以很容易的写诗作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

一、童年起就开始活读书,九年的家乡教育,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出生在多事之秋的清朝末年,3岁时就没了父亲,二十多岁的母亲当了寡妇,一手把他拉扯大,他的母亲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把他送到私塾,还花高价钱让私塾先生给他讲课,私塾先生对一般的学生只是讲其文不讲其意,让学生背课本,但是对胡适却不一样,不但讲其文还要讲其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为胡适以后的成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人都是死读书,胡适是活读书,这种活读书的思维为以后他领导新文化运动种下了种子。

二、十二岁的时候,他从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胡适十二岁以前,他的母亲信仰佛教,每日都烧香拜佛,受其母影响,他对宗教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可是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在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过程中,书中记载了有个叫范缜的人反对佛教的故事,范缜还写了篇《神灭论》的文章,司马光写道:缜著《神灭论》,以为“行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

十二岁的胡适觉得这段话很有道理,从这以后他心中再也没有鬼神的概念,变成了无神论者,虽然他的母亲让拜佛烧香,他表面答应,内心是极不愿意的,甚至想将供奉的菩萨扔到茅厕里。

三、十四岁的时候,思想进一步多元化。

胡适十四岁的时候,跟着他的三哥去上海医治他哥哥的肺病,在上海上了六年学,换了四个学校(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求学),各个学校的教学风格都不一样,胡适在求学期间,思想受到各种学说的影响。

在梅溪学堂受到各种新书的影响,如《革命军》、《明治维新三十年史》等书,让胡适产生了革命救国的思想。

在澄衷学堂上学的时候,胡适受到一名叫杨千里的教员的影响,这位教员提倡“言论自由”,胡适也深以为然,并且对严复写的《天演论》很感兴趣,对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观点很认同,并且把自己的姓名改为“胡适”。

之后胡适在日本回国人员创办的中国公学里读书,当时日本取缔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一些从日本回国的人和一些爱国人士创办了自己的大学,取名“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胡适在这里上了三年学,接触了大量中西方思想和知识,为了后来产生“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

后来中国公学因为教学资金短缺,再加上所倡导的共和制度与政府体制不一致,学校内部产生了退学风潮,一些退学的学生又组织建立了新公学,新公学由于没有政府支持,教学资金得不到保证,结果开了没多久就解散了,胡适在新公学上学期间,生活费不够,还欠下债务,又要赡养母亲,于是参加了留美考试(庚子赔款的官费生),最后成功出国。

四、在美国留学,成为了“民主和自由”的信仰者。

在美国期间,他先攻读农学,后来师从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先生,攻读哲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产生了普世价值,他思考的广度从一个国家变成了全世界,思考的深度从个人价值变成普世价值。

综上所述:胡适从最开始的思想启蒙,然后和母亲一起信神信佛,再到破坏神像,成为无神者,然后思想进一步深化,倡导民主和自由的普世价值,胡适的思想一步步走向灵魂的最深处,学识也是随着思想的升华一步步走向巅峰,他取得的十几个博士头衔(也有荣誉博士)绝非浪得虚名。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上生活的磨砺,让胡适拥有常人没有的经历,取得成就在一般人看来很奇怪,可是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在的思想来看,这些成就都是在情理之中。

每一个不平凡的人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胡适的“普世文学”也是跟他的经历有关,经历人生那么多曲折坎坷,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同情普通大众,就会为普通大众着想,就会想着用一种方式给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他倡导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文学在普通大众中生根发芽,他提倡“民主”和“自由”,就是希望普通大众也享有做人的权利,希望普通大众摆脱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胡适先生的思想和鲁迅先生、孙中山先生类似,都是一种普世价值的体现,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和理性的价值观念,就像古人常说的“公道”,是一种灵魂深处发出声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尾:一起鉴赏下胡适的一首词:

《沁园春.誓诗》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此次誓诗。

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

我闻之曰,“从天而降,孰与制天而用之?”

更安用,为苍天歌哭,作彼奴为!

文章要有神思,到琢句雕词意已卑。

定不师秦七,不师黄九,但求似我,何效人为!

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

从今后,傥傍人门户,不是男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