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催促的不是孩子,是自己无处安放的焦虑
赶紧吃饭!
快点睡觉!
走快一点!
快一点、快一点、快一点!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经常对孩子们说这句话:快一点!
而且孩子越小越容易被催促
其实你催促的不是孩子,是自己无处安放的焦虑。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轻描淡写的一段话,却把一个关键的育儿理念完美输出——教育急不得,孩子不能催,成长慢慢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我们一直催促孩子赶紧,快点,马上,立刻,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其实不过是自己的焦虑,怕孩子耽误了自己的时间,破坏了自己的计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怒吼”和“催促”成为你释放焦虑的一种方式,并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君不见,多少家长为了催促孩子学习效率提高,气到血压飙升、肾上腺素极速飙高。
这样的催促有用吗?然并卵。面对家长发脾气、责备和打骂,孩子的叛逆心理容易被激起,面对狂暴的你,他有可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或者干脆故意拖延时间来表示对家长的反抗。最后演变成越焦虑越嘶吼,孩子的状态越糟糕,所以不要让你的焦虑影响你的心智,学会控制它,不要沦为情绪的奴隶。
焦虑从何而来?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再那么焦虑?
首先,你要知道,你焦虑的源头在哪里,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据医学专家介绍,“焦虑其实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心期望跟现实形成了高低落差,这种高低落差是让人接受不了的,如果自己能很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情况会不一样,并不仅仅是限于母亲。其实父亲也是焦虑的,他只是换一种方式在焦虑。”
新闻中指出,杭州有一所医院对5万人进行调查,根据公布的数据发现,发现让大家焦虑的问题各有不同,对男性而言,升职和房价,排在前两位;对女性而言,则是升职和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让女性感到焦虑的,不是自身的教育,而是孩子。
调查中还发现,学历越高,焦虑的程度相应地也会增高,特别是博士学历人群,有14%为重度焦虑,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学历越高,对压力的感知就会越敏感,如果排解不当,就很容易进一步加剧。专家还提醒,如果焦虑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还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症状——“焦虑患者会出现皮疹、哮喘、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女性可能会导致更年期提前、经前期综合症会加剧,类似这样都可能会出现。”
如果不处理好焦虑,它还可能致癌。据悉,首份《癌症焦虑报告》中显示,25到34岁的年轻人更容易癌症焦虑,占比高达49%。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25到34岁的年轻人需要应对来自房价、工作、赡养父母的多重压力,难免会对各种疾病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癌症早期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类似食欲减退、头疼乏力等病理反应,也是年轻人焦虑患癌的一个重要因素,男性最焦虑的十大癌症中,肺癌、直肠癌所占比例较高。而由于生理构造的不同,女性更怕患上乳腺癌、宫颈癌等。所以不能忽视情绪带来的危机。
如何缓解焦虑?
据了解,焦虑的常见原因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找到了自己焦虑的原因后,去正视它,可以通过预想补救措施、学会坦然面对焦虑源选择办法解决、放轻松转移注意力、学会使用幽默的策略、降低过高的期望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所以,不要被焦虑情绪吓到,可以通过情绪转移、运动、阅读等方式,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让我们回到催促孩子这一话题来。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对于孩子做事磨蹭,发脾气于事无补,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较慢,这时如果家长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会越发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变得更慢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要针对他们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般针对较低龄的孩子,他做事磨蹭可能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没有掌握操作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吃饭不会用勺子、不会自己穿衣,那么家长就必须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怎样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样洗漱才能不浪费时间,怎样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怎么使用碗筷勺子让吃饭更省心。 另外,对于一些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还应当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果是学龄前儿童专注力差造成拖拉的,就要通过集中专注力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效率。其实,孩子们很容易因新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幼儿的普遍特点,家长们可以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但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或者监护人造成的,有时候,孩子很认真地玩游戏、看书,家长就很喜欢隔三差五去打扰他们,要不要喝水啊、要不要吃东西啊、冷不冷啊、热不热啊,这就很容易打断孩子的专注力的培养。所以,下次当孩子在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别把你的焦虑带给亲近的人,更不能是孩子。他们是一张白纸,你怎么渲染,他们就呈现什么形状,希望每个孩子都不再被催促,希望每位家长都不要被焦虑,慢下来,放轻松,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