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理性与悟性反应 今天你在哪?
怎么做一个好妈妈?怎么做好社会心理服务?怎么讲好一堂课呢?我想这些问题是大家都关心的,李老师昨天的课上教了一剂良方,凡是涉及到行动的,都可以从科学,艺术,人文三个方面去实践。
科学的理念是求真,是可以复制的,也是经得住证伪的。科学一定是进步的,甚至会颠覆前人的结论,不断的推陈出新。比如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现在已经更新到了第七版,每一版都会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改进,日臻完善。科学是理性的。
艺术恰恰相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的宝贵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艺术追求的是美,是感性的。
具体到知识层面,美是一种情感。宗教,审美,母爱都是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
讲课的美感在于流畅性和完整性。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又要有清晰的框架,不能顾此失彼,一个点上讲的再美,若缺胳膊少腿,也是不完整的。
人文是一种情怀,追求的是善,是虔诚,是一种悟性。心理助人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有让对方心动的能力。心动才能相信,相信才能产生影响,所谓尊其师,信其道。
从感性反应,到理性反应再到悟性反应,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本人是一个相当感性的人,尤其是刚入社会的那些年,敏感的一塌糊涂,常常因为工作而把自己气个半死,完全没有可能上升到理性反应。别说从谏如流,任何不一样的声音都解读为针对和挑战,草木皆兵。像个刺猬一样滚了很多年后,才慢慢反思,学会换位思考,自我觉察,才能在情绪来时多一份冷静和理智。
而性格本来理性的人,就不会太受情绪的控制,能够从情绪中跳脱,在经历事情的时候,用相对快的速度可以上升到悟性反应。但这类人可能会过于理性而情感隔离,生活中找不到激情而只会按部就班。
一个人有且只有这三种反应状态,可以时时自察也可以用于心理助人。如果求助者处在感性反应,社会心理服务应往理性反应引导和面质; 如果处在理性反应,应往感性反应的方向引。诊断是第一重要的。
做一个好妈妈也好,好的心理师也好,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行动,有科学的指导,有艺术的手法,有作为人的温情。三方面发展的越均衡越好。不然就会出现没有情趣的理科男,书呆子,只惦记诗和远方的浪漫主义者,空有激情,却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以及迷信的虔诚者,他们的信是盲目的,没有根基的,无法像耶稣在旷野接受住各种考验。
作为一个心理助人者,首先确保自己的理念是积极,正向,阳光的,与时俱进的,才能认得清阳关大道。过去的创伤也好,伤痛也罢,都将成为我们深入的共情求助者的宝贵经历,因为我们从暗夜中走来,更容易知道黑暗中远征的人的所面临的情境,秉持启发、引导、支持、鼓励的原则,而不是包办、代替、指导。先照顾好自己,否则容易死在救人的路上。做先驱,不做先烈,行动吧,记得三位一体的行动指南,每个人都是一尊尚未觉悟的佛,佛不过是经过了感性反应,理性反应并上升到悟性反应的觉悟了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