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级I/O
文件的基本操作
一个Linux文件就是一个m个字节的序列:
所有的I/O设备(例如网络、磁盘和终端)都被模型化为文件,而所有的输入和输出都被当作对应的文件的读写来执行。这种将设备优雅地映射为文件的方式,允许Linux内核引出yield简单、低级的应用接口,称为Unix I/O,这使得所有的输入输出都能以一种统一且一致的方式来执行:
- 打开文件。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要求内核打开相应的文件,来宣告它想要访问一个I/O设备。内核返回一个小的非负整数,叫做描述符,它在后续对此文件的所有操作中标识这个文件。内核记录有关这个打开文件的所有信息。应用程序只需要记住这个描述符。Linux shell创建的每个进程开始时都有三个打开的文件:标准输入(描述符为0,宏为STDIN_FILENO),标准输出(描述符为1,宏为STDOUT_FILENO),标准错误(描述符为2,STDERR_FILENO)。
- 改变当前的文件位置。对于每个打开的文件,内核保持着一个文件位置k,初始值为0。这个文件位置是从文件开始的字节偏移量。应用程序能够通过执行seek操作,显式地设置文件的当前位置k。
- 读写文件。一个读操作就是从文件复制n>0个字节到内存,从当前文件位置k开始,然后将k增加到k+n。给定一个大小为m字节的文件,当k≥m时执行读操作会触发一个end-of-file(EOF)条件,应用程序能检测到这个条件。在文件末尾并没有明确的“EOF符号”。类似的,写操作就是从内存复制n>0个字节到一个文件,从文件的当前位置k开始,然后更新k。
- 关闭文件。当应用完成了对文件的访问之后,它就通知内核关闭这个文件。作为响应,内核释放文件打开时创建的数据结构,并将这个描述符恢复到可用的描述符池中。无论一个进程因为何种原因终止时,内核都会关闭所有打开的文件并释放它们的内存资源。
下面是函数的原型: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unistd.h>
/* 文件名,多个掩码位,模式(一般为0),成功返回文件描述符,失败返回-1 */
int open(char *filename,int flags,mode_t mode);
/* 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关闭一个已关闭的文件描述符会出错 */
int close(int fd);
/* 成功返回读取的字节数,遇到EOF返回0,出错返回-1 */
ssize_t read(int fd,void *buf,size_t n);
/* 若成功返回写入的字节数,出错返回-1 */
ssize_t write(int fd,const void *buf,size_t n);
/* 成功返回新的文件偏移量;若出错,则返回-1,可以从文件开始SEEK_SET,当前位置SEEK_CUR,和文件末尾SEEK_END开始偏移 */
off_t lseek(int fd, off_t offset, int whence);
在某些情况下,read和write传送的字节比应用程序要求要少。这些不足值不表示有错误。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有:
- 读时遇到EOF。
- 从终端读文本行。每次read函数将一次传送一个文本行,返回的不足值得大小等于文本行的大小。
- 读写网络套接字或Linux管道。
下面是一个例子: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fcntl.h>
#include<unistd.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向屏幕输出 */
char s[] = "hello world\n";
char s2[] = "\n--io test\n";
char buf[128];
write(STDOUT_FILENO,s,strlen(s));
int fd1;
int ret;/* 用来接收返回值 */
fd1 = open("1.txt",O_CREAT|O_TRUNC|O_RDWR,0);
/* 从标准输入读数据写入文件 */
while((ret = read(STDIN_FILENO,buf,128)) >0){
write(fd1,buf,ret);
}
/* 在末尾加上其他东西 */
lseek(fd1,0,SEEK_END);
write(fd1,s2,strlen(s2));
close(fd1);
return 0;
}
readn、writen和readline函数
readn、writen和readline函数在网络编程中相当重要,一个重要原因是TCP是一个流协议,协议本身并没有维护消息的边界,可能出现粘包的情况。所以需要应用层自己维护消息的边界,最常用的有两种:发送定长的消息和使用特殊字符分割消息。特殊字符一般都是换行符,所以三个函数应用相当广泛。对于它们的实现方法也是很值得学习的。先看readn和writen的实现方法。
ssize_t readn(int fd, void *buf,size_t n){
size_t nleft = n;
ssize_t nread;
char *ptr = (char *)buf;
while(nleft > 0){
if((nread = read(fd,ptr,nleft)) < 0){
if(errno == EINTR){
continue;
}else{
return -1;
}
}else if(errno == 0){ /* EOF */
break;
}
nleft -= nread;
ptr += nread;
}
return n - nleft;
}
ssize_t writen(int fd, void *buf, size_t n){
size_t nleft = n;
ssize_t nwriten;
char *ptr = (char *)buf;
while(nleft > 0){
if((nwriten = write(fd,ptr,nleft)) <= 0){
if(errno == EINTR){
continue;
}else{
return -1;
}
}
nleft -= nwriten;
ptr += nwriten;
}
return n;
}
这里实现的技巧就是通过循环,记录读写的位置,中断后重启来实现读写固定的字节数。对于readline函数的实现,我先展示(不是我写的)一个简单的版本,然后再介绍书中的实现方法。
ssize_t recv_peek(int fd, void *buf, size_t len){
while(1){
int ret = recv(fd,buf,len,MSG_PEEK);
if(ret == -1 && errno == EINTR){
continue;
}
return ret;
}
}
ssize_t readline(int fd, void *buf, size_t maxline){
int ret;
int nleft = maxline;
int nread;
char *ptr = (char *)buf;
while(nleft > 0){
ret = recv_peek(fd,ptr,nleft);
if(ret < 0){
return -1;
}else if(ret == 0){ /* EOF */
return maxline - nleft;
}
nread = ret;
int i;
for(i=0;i<nread;i++){
if(ptr[i] == '\n'){
ret = readn(fd,ptr,i+1);
if(ret != i+1){ /* imposible for failure if work correctly*/
exit(EXIT_FAILURE);
}
return maxline - nleft + i + 1;
}
}
ret = readn(fd,ptr,nread);
if(ret != nread){
exit(EXIT_FAILURE);
}
nleft -= nread;
ptr += nread;
}
return maxline;
}
这里的实现和readn函数比较像,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技巧,就是需要预读数据,书上的方法的思想和这个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读取到换行符,所以只能一个字符一个字符的读,但是这样的读取效率太低了,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一次读取多个,然后从缓存里面读;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使用系统调用。其实,这个方法的实现,只是比readn函数多了一个预读和检测换行符的操作。
下面给出书上的实现,书中的实现方法差不多,只不过是先把文件读到一个缓冲区中,然后在进行类似的操作;而不是看一下文件内容,再进行读取。
typedef struct{
int fd;
int cnt;
char *ptr;
char buf[BUFSIZE];
}rio_t;
void rio_init(rio_t *rp, int fd){
rp->fd = fd;
rp->cnt = 0;
rp->ptr = rp->buf;
}
ssize_t rio_read(rio_t *rp, char *buf, size_t n){
int cnt;
/* refill if buf is empty,read fd until success */
while(rp->cnt <= 0){
if((rp->cnt = read(rp->fd,rp->buf,sizeof(rp->buf))) < 0){
if(errno != EINTR){
return -1;
}else if(rp->cnt == 0){
return 0; /* EOF */
}
}else{
rp->ptr = rp->buf;
}
}
/* read from rp->buf */
cnt = n;
if(rp->cnt < cnt){
cnt = rp->cnt;
}
memcpy(buf,rp->buf,cnt);
rp->cnt -= cnt;
rp->ptr += cnt;
return cnt;
}
ssize_t readline(rio_t *rp, void *buf, size_t maxline){
int n, rc;
char c,*ptr = (char *)buf;
for(n=1;n<maxline;n++){
if((rc = rio_read(rp,&c,1)) == 1){
*ptr++ = c;
if(c == '\n'){
break;
}
}else if(rc == 0){
if(n == 1){
return 0;
}else{
break;
}
}else{
return -1;
}
}
*ptr = '\0';
return n -1;
}
文件、目录和IO重定向
下面介绍几个额外的操作I/O的方法:
/* 检查文件是否存在或是否有读、写、执行权限 */
int access(const char *pathname, int mode);
/* 读取文件的源数据到buf,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 */
int stat(const char *filename,struct stat *buf);
int fstat(int fd,struct stat *buf);
/* 打开目录,成功返回指针,失败返回NULL */
DIR *opendir(const char *name);
/* 每次调用,指向下一个目录项,若果没有更多目录返回NULL */
struct dirent *readdir(DIR *dirp);
/* 关闭目录,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 */
int closedir(DIR *dirp);
/* 把newfd改为oldfd */
int dup2(int oldfd,int newfd);
下面是一个例子:
#include<dirent.h>
#include<unistd.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stdio.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fcntl.h>
/* 遍历目录,打印文件名 */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struct dirent *file;
DIR *path;
int fd1;
fd1 = open("file.txt",O_CREAT|O_TRUNC|O_RDWR,0);
/* 把标准输出流替换为文件 */
dup2(fd1,STDOUT_FILENO);
path = opendir(argv[1]);
struct stat buf;
while((file = readdir(path))!= NULL){
/* 只打印文件和目录 */
stat(file->d_name,&buf);
if(S_ISREG(buf.st_mode)){
printf("file %s\n",file->d_name);
}else if(S_ISDIR(buf.st_mode)){
printf("dir %s\n",file->d_name);
}
}
close(fd1);
closedir(path);
return 0;
}
文件共享
想要共享Linux文件,我们首先要了解内核是如何表示打开的文件。内核用三个相关的数据结构来表示打开的文件:
- 描述符表。每个进程都有它独立的描述符表,它的表项是由进程打开的文件描述符来索引的。每个打开的描述符表项指向文件表中的一个表项。
- 文件表。打开文件的集合是由一张文件表来表示的,所有的进程共享这张表。每个文件表的表项组成包括当前的文件位置,引用计数,以及一个指向v-node表中对应表项的指针。关闭一个文件描述符会减少相应的文件表项中的引用计数。内核不会删除这个表项,直到它的引用计数为0。
- v-node表。同文件表一样,所有的进程共享这张v-node表。每个表项包含stat结构中大多数的信息,包括st_mode和st_size成员。
可以这样理解,描述符表相当于是文件表的句柄,句柄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持有句柄,就可以操作句柄绑定的对象,和指针类似。文件表是在程序运行时才有的一种结构,它表明了对文件的操作状态,不同的进程可以对同一个文件进行操作。而v-node表是描述文件在磁盘上真实存在的状态,如大小、类型等信息。对于同一个文件,v-node表应该只有一张(在网上没有找到结论)。如下面的例子: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wai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stat.h>
int main(){
int fd1,fd2;
char c1,c2;
if(access("test.txt",F_OK) == -1){
printf("file not exit.\n");
return 0;
}
fd1 = open("test.txt",O_RDWR,0);
fd2 = open("test.txt",O_RDWR,0);
read(fd1,&c1,1);
read(fd2,&c2,1);
printf("c1 = %c, c2 = %c.\n",c1,c2);
ftruncate(fd1,100);
struct stat buf;
fstat(fd2,&buf);
printf("file size = %ld.\n",buf.st_size);
close(fd1);
close(fd2);
int fd = open("test.txt",O_RDONLY,0);
if(fork() == 0){
read(fd,&c1,1);
printf("c1 = %c, ",c1);
exit(0);
}
wait(NULL);
read(fd,&c2,1);
printf("c2 = %c.\n",c2);
return 0;
}
对于一个只有6个字符“123456”的文件,输出的结果如下:
c1 = 1, c2 = 1.
file size = 100.
c1 = 1, c2 = 2.
这个结果的解释是,第一个是不同的文件文件表,所以都是从头开始读的,第二次是同一个文表,所以父进程读的是第二个字符。因为v-node表只有一张,所以虽然fd1和fd2是不同的文件表,但是它们指向的v-node表是同一张表,所以通过fd2得到的文件大小已经是更新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