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桑树上,九天齐开,九日俱明于东方
“生命的意义在笑声里反复书写,时代印刻在人身上的痕迹,在影像的记录下,在今后的每一刻时刻在场,永不会抹去。”
不同于家庭的血亲联结。朋友四舍五入也是构建了一个小社群,社群不同于社会的开放性,社群需要一些潜规则才能融入。只要你和朋友完成了某种私下的“仪式”,就能联结为一个社群,至于何种仪式更牢靠得各显神通。
人类是种很奇怪的生物,会给先祖祭酒,给神灵献酒,给自己灌酒并期望借此与这些灵体缔造或维续联结——酒所带给人们的,远非酒醉状态的快乐而已。
主要是舶来的一些概念和词汇鸠占鹊巢,加上最早翻译的词汇沿用下来,并没有进化,所以我们传统语言环境下的释意和舶来词产生了矛盾。比如解剖学意义上的五脏,基本上就是指器官,而传统汉语言里,五脏并不完全是器官,甚至六腑也不是,更多是指以该器官为载体的某些功能系统。所以在白话文语境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去理解典籍里的五脏,是不准确的。
从我们现象学来看,西哲这种方法是一种对造物主的造物秩序的信仰,会引起情绪被异化-被驯化,而让人类整体命运陷进了促逼-疯癫的风险,而须要用现象学-儒释道耶等启示哲学这边的爱的秩序来监督-拯救。
“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酒醉是人生更深刻的神秘与悲剧的一部分……酒醉的意识,是神秘意识的一小部分,而我们对于酒醉的感受,也会在对神秘性的更大整体感受中找到位置。”“当一个创作者到达创作的自由,他就会产出这样的作品:生活化的诗意,忧虑、悲伤与慰藉混同,强烈的感知、强烈的短见,以及,重复着的真实、重复着的矛盾。 ”“边风急兮城上寒,井迳灭兮丘陇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敬无常的人间悲欢,敬亘古的天地变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需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春秋往事,一言难尽。
文章根本不是在讨论“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在说西学东渐的复杂过程中有多少舶来词被“误用”了,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我们明明应该讨论,是否需要一套更新的、更深入中华文化内在肌理的理论言说来表述中国文化,让急于证明“我们也有”的自卑转向“我们各有各的,让我们求同存异”的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被爱,意味着被消耗,被燃成灰烬。爱,则意味着永不枯熄的明灯放射光芒。被爱是转瞬即逝,爱则是永存不灭。“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燄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