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中医解读 看透本质中医-五运六气中医大全

伤寒传足不传手?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60人  中医术数

逐日传经

《素问·热论》:

“(男子)伤寒一日,(足)巨阳(膀胱经)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足)阳明(胃经)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足)少阳(胆经)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足)太阴(脾经)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

五日(足)少阴(肾经)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足)厥阴(肝经)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生殖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阴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伤寒传经格局

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头痛稍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愈;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阴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以上为男子传经之序(阴器、阴囊),女子按顺时针传。

               

传足不传手

以上经文所论述的病变部位,只涉及足六经,而非手经,这是什么原理呢?

《医述—伤寒提钩—传足经不传手经》记载了三位古代医家的解释:

1、余傅山:

“世医谓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

陶节庵 辨其非,谓人身气血,昼夜循环不息,岂有不传手经之理。

谓其伤足经不伤手经则可,若言传足经不传手经则非也。

然思寒邪,何以只伤足经,不伤手经?

其说犹有所未喻,终夜思之,始得其意。

夫足之三阳,由头至足,

足之三阴,由足至腹,

人身背(后背)面(前面)、前后、两傍,直至于足,皆足六经主之。

足六经分布模式图

若手之三阳,不过始于手,终于头;

手之三阴,不过始于腹,终于手。

手之六经所主,两手而已,其及头与胸者,亦无多也。

况人之伤寒,多从头、面、背、足得之,未闻另有手感寒邪者。

此节庵所以谓伤足不伤手也。”


2、张景岳:

“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

草窗刘氏不明其理,遂谬创”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

谓足经所属水、木、土,水寒则冰,木寒则凋,土寒则圻,是皆不胜其寒也。

手经所属金与火,金得寒则愈坚,火体极热,寒不能袭,所以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

巧言要誉,昧者称奇。

夫人之金、火两脏,不过以五行之气各有所属耳,岂即真金真火不能毁伤者耶?

斯言一出,遂起人疑,致有谓足经在下,手经在上,寒本阴邪,故传足也。

有谓足之六经,皆东北方隅之气,手之六经,皆西南方隅之气,寒气中人,必在冬春,同气相求,故先自水经以及木、土,而金、火则无犯也。

有谓无奇经,则无伤寒,奇经惟附于足也。

纷纷议论,其说皆谬。

夫人之血气,周身流注不息,岂传遇手经而邪有不入者哉?

且寒之中人,必先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在外则有寒栗、鼻塞等证,在内则有咳喘、短气等证,谓不传于肺乎?

其入手少阴、厥阴也,则有舌苔拂郁,神昏语乱等证,谓不传于心包络乎?

其入手阳明也,则有泄泻、秘结等证,谓不传于大肠乎?

其入手太阳也,则有癃闭、不化等证,谓不传于小肠乎?

其入手少阳也,则有上下不通、痞、满、燥、实等证,谓不传于三焦乎?

再观本节,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岂手经不在内乎?

然本《经》之不言手者何也?

盖伤寒者,表邪也。

欲求外证,但察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无能遍也。

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

故但言足经,而手经在其中矣。

此本《经》所以止言足者,为察周身之表证也。

义本易见,而疑辨至今,皆惑于刘氏之妄言耳。


3、柯韵伯:

“前辈(《内经》)有伤足不伤手之说。

夫心主营,肺主卫,风寒来伤营卫,即是手经矣。

且大肠接胃,俱称阳明;

小肠通膀胱,俱称太阳。

伤则俱伤,何分手足?

如大便硬,是大肠病,岂专指胃?

小便不利,亦小肠病,岂专指膀胱?

且汗为心液,如汗多亡阳,岂止坎中之阳,不干膻中(胸中,即心)之阳?

不明仲景六经,故有传经之妄。”


以上三位医家所论,

前两位大义相同,谓足六经覆盖全身,而手六经的覆盖范围小,足六经已经包含手六经,故只言足六经。

第三位医家则直接否定《内经》,认为伤寒六经不分手足。

         

行流变化

《内经》理论是根据术数原理构建的,是中医的理论基石,就像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可惜后世聪明的学医人大都不通道术,只在人体这个小天地里兜转,故不明《内经》玄旨。

要解读《热论》这一篇,还是要从《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找答案:

1、“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地支)。”

足经配地支

亥子丑、寅卯辰主足六经,

巳午未、申酉戌主足六经。


2、“手之十指,以应十日(天干)。”

手经配天干

为什么《内经》要搞这么复杂,将十二经分成手足两部分,以配天干地支,而不是直接配十二地支?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要分五运六气,而不直接讲五行?都是五行,却有天地之别。

因为阴阳是可以无限划分的。

万物是太一母气无限分化的结果。

《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太极)也。”

太极化生万物图

柏拉图称万物的本源为“理念”(Idea )。(太极)

理念派生事物的第一种方式是“分有”。(两仪)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四象、八卦)

“如果在“美”的本体(理念)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的本体。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道德经·第一章》:

“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阴阳的这种多层次划分,造就了这个奇妙复杂的世界。

复杂的现象世界是根据简单的造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大道至简)

所以脏腑分天地阴阳,经脉分干支手足;

手经通天气,足经通地气;

天圆主河图(物生谓之化),地方主洛书(物极谓之变);

洛书—地支主行流变化也。

伤寒传经即行流变化,故以地支足六经论之。

十二支中,惟龙蛇变化,所以独取辰巳二宫起行流变化也;

星家有“逢龙则化”之说。

故伤寒传经从辰支起。辰为水库,津液藏焉,即膀胱,其经足太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