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鞭督邮,张飞为什么替刘备顶包?
【悍客说三国之二】
《怒鞭督邮,张飞为什么替刘备顶包?》
《三国演义》一开场没多久,就出现了个名场面——张飞怒鞭督邮,通过小小的一段戏,把刘备的仁德,张飞的暴躁,以及督邮的嚣张与怯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读过三国故事的人,都对这个桥段耳熟能详。
一、名场面
除了小说中的戏剧化剧情,依托三国故事而来的戏曲,也有“怒鞭督邮”的桥段。细节与《三国演义》大差不差,基本上都是这样一段剧情:
刘关张三兄弟,组团讨黄巾,因为屡立战功,刘备得了一个县尉的任命,驻地在中山国的安喜县。但刚刚上任四个月,就面临一大危机。朝廷下了新的诏书,要裁撤这些因军工晋级的官员。而此时,定州府派下来的督邮,就成了刘备县尉岗位的考核员。
可这个督邮呢,油盐不进,不但对刘备兄弟们大加藐视,甚至还撺掇着乡民诬告,要把刘备等人撸下来——当然,依照演义的剧情,是因为刘备不知道行贿(中间还穿插了一段质疑刘备皇族身份造假的戏份)。
后来呢,张飞气不过,一把将人从县府里揪出来,绑到闹市街面一棵大树底下,打了几十鞭子(据说是柳条都抽断了好几根)。最后还是多亏刘备仁慈,才把人给放了。然后,几兄弟辞官归乡,走上了“另图大计”的路子。
当然,这套剧情是经《三国演义》美化之后的,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原文是个什么情况。
二、正史版
闲言少叙,看正文。
《三国志·先主传》: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裴松之在注《三国志·先主传》时又引述《典略》说得更细:
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馀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细节:
1、挥鞭子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且是他主动设计动的手;
2、刘备有勇有谋,捉督邮之前,还诈称奉了上层指令,打人也是绑到了快出界才动手;
3、甚至差一点,刘备就把人给杀了,最后经过督邮“求哀”,刘备才把人给放了。
搞清楚这些事之前,我们先看下,“督邮”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督邮”字面意思来讲就是监察官,《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中引《续汉志》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也就是说,“督邮”是地方的监察官,每个郡有五个,专门监察县一级的官员。
刘备的遭遇,等于是遇到了“大裁员”,被政策无情碾压了。但他并没有直接接受,反而试图反抗。只是碰巧督邮这个人,并没有给刘备任何沟通的机会。于是,在“备恨之”之后,果断出手,临辞职之前出了一口恶气。
三、最后的真相
怎么样,这些故事看完,是不是感觉刘备似乎变了一个人,有点不那么像“刘玄德”——甚至还有点像“曹孟德”?
其实,真实的刘备,并不是《三国演义》塑造的那样。至少,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样——宽厚仁慈,哭哭啼啼,为了老百姓可以一天走十里,逃命都带着选举表演的性质。
我们来看看《三国志》开场,蜀汉遗民陈寿是怎么评价“先主”的。《三国志·先主传》里的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是的,简直跟年轻时的曹操异曲同工,爱行侠仗义,结交些游侠儿。
所以说,历史上的豪强,可能偶尔会有仁慈的瞬间,但大概率不可能一直是“软蛋”模样。真实的刘备,倒是个会怒起抽刀,鞭打上司的人——而《三国演义》为什么会让张飞替刘备顶包呢?
一切当然是为了造神,为了把“仁君”的形象坐实,于是,从三国一开场,这些“脏活累活”就都交给了莽张飞——他冲进屋子,把督邮揪出来,往大门口树上绑起来打一顿,大家不会感到诧异,反而觉得三哥哥真性情。
对于罗贯中这种手法,鲁迅说得没错,“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太贴切了!
【悍客曰】
其实古来成大事者,本没有太多妇人之仁。如果整天哭哭啼啼,只是表演些仁人君子的戏码,可能一时一地可以迷倒一些人,但想在险恶的江湖中,闯出自己的三分天下,还是挺不现实的。
所以,真实的刘备,大概率是另一版曹操——只不过,曹操遇到不满的人和事,大概会直接一把刀砍下去;而刘备,则更偏向权谋之士,图谋成事之后,再留一线生机。
更让人感慨的是,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夹缝中。人们往往选择相信自己想要听到的版本,就像《怒鞭督邮》这场戏,大家只会记住张飞曾经怒鞭督邮,为大哥出气,而大哥最后做了好人,还把仇人给放了——然后还要把故事写到戏文里,一代代演下去。
大家皆大欢喜,而在戏台后面,则只有刘备暗自窃喜,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