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盘
学会: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学会说软话、办硬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请来孔子,问怎么打仗。“陈”即今天的“阵”。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无不关心军事问题。国君和学问家的关注点不同,国君担心的是安全,是怎样能够行王霸之道,让自己占领更多的国土,但孔子和孟子厌恶国君们的这种想法,在他们心中,以仁义治国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关注点不同,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俎”是切肉用的小几,如同现在厨房里放的砧板;“豆”不是豆子,而是盛羹酱的器物;“俎豆之事”是指厨房里的事,此处孔子指的是祭祀。孔子说:“如果问我祭祀方面的事,我听说过,但军旅之事,我是没有学过的。”
“明日遂行”,到了第二天,孔子直接就离开卫国了。
对于同样的事情,孟子和孔子应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孟子》开篇,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句话令孟子听着很不愉快,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老头儿,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
孟子的回应是“王!何必曰利”,直接反驳他:“王,你何必张口就说利的事!”
孔子不一样,他是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终止话题,但是第二天就走了。这就是说软话、办硬事。他能领会到“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不能够跟卫灵公长远地合作,就放弃与立即放弃合作,离开卫国,继续周游。
孔子放弃与卫灵公合作,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段对话。比如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觉得卫灵公好色而德行不够;又如,卫灵公没有处理好继位者的问题,导致卫国大乱。孔子提倡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他自然不会继续留在卫国。
——摘抄《樊登讲论语:先进》
有感:
说软化办硬事,没必要针尖对麦芒,心里有数如何做就可以。好多跑步的人都说:“就是玩着跑,不追求成绩”,事实是练的比谁都狠,这种行为可以这样解释:1.想比赛的时候一鸣惊人,2.想万一比赛的时候跑不好不丢人。别天天练挺狠,比赛成绩不咋地,难免受人愚弄。其实这也是说软化做硬事的一种!
还有,去某公司面试,面试官非常客气的说,很优秀,回去等消息吧,但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了……很明显这也是说软化做硬事的一种。
还有,口头答应的好,但不送礼就不给办事的人。但是这些都属于“小人”行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像孔子一样,追寻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同频也没必要得罪,做好自己,为目标前行足矣,没人理解也没关系,茫茫人海总会遇到知音。言多必失,口下留德,把心思放在做事上,把语言组织的圆润些。发自己的光,也不会吹灭别人的灯,道不同,不相为谋,大路两边各走一边就是了。
改进:工作固然重要,也应该适当的陪陪朋友。
2.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做出一番功绩;要看他能否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不失人也不失言的核心,是他要拥有精准的判断力,否则就很难知道对方是可与之言还是不可与之言。这也是最大的难点。
——摘抄《樊登讲论语:先进》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