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这个时代哪有什么阶层固化
愿你在春末冻土消融的时节远行,在春风沉醉的夜晚穿过幽谷与阴翳,宛若横跨无尽海洋的飞鸟——每一片羽翼都因不曾陨落的微芒而无尽荣光。
■01
流行文化就像春天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风头无两地盛开在这世间的每个角落。
宛如18世纪上流社会用鲸须撑起的裙摆、仿佛七十年代刻意裁剪的喇叭裤、宛若那些每个人都曾用来调侃的“我伙呆、人艰不拆、元芳你怎么看”。
流行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那些看似与现实挂钩的“风尚”总是要生命力更久一点。
比如“阶层固化”这种论调,从2014年直至今天依旧不绝于耳。
如果追根溯源一些,国内关于“阶层固化”的热论肇始于天涯热帖《寒门再难出贵子》,而后借着一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愈发如火如荼。
那篇天涯热帖和纪录片所的内涵大约一致,换成一句大白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阶层难以逾越,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大约因为这个世界飞驰得太快,总有一些个体被时代弃绝,总有一种差距日益天壤之别。
阴冷罅隙之间便肆意丛生起大蓬大蓬不满、抱怨、偏执、指责、愤怒、谩骂与沉沦。
或许寻求借口总归是一种天性。借口嘛,既可以宛如李碧华演绎的那般爱成绕指柔,“等待,不是为了你能回来,而是找个借口不离开”。
又可以像王尔德般傲娇至不近人情,“你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你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
于是那些被浪潮抛弃的个体总归要寻找一些理由(借口)来为自己无尽失败的这些年觅得一丝安慰,所谓的“阶层固化”大约是那些从来不曾努力的失败者们最热爱的借口。
原因很简单,既然阶层已经固化,那么努力和不努力又有什么分别呢?于是自己不成功,全是家庭的错、社会的错、制度的错。
■02
好吧!正因为阶层固化的理论依凭富二代、权贵二代、奋斗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拼尽一生的终点不过是人家的起点等等实例风靡世间,因此任何反驳的声音都被打压成“何不食肉糜”的矫情与虚妄。
这简直就像大家都在说城管是大恶人,哪怕反对者证明某些事件中城管被冤枉了,也一定会被指责为收钱洗地或者五毛党。
又因为阶层固化这般火爆,于是天然与各类热点痴缠不解。热点结合热点,自然可以制造新的爆点。
比如近来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也无可幸免地成为了论证阶层固化的范例。
一篇篇文字反反复复地告诉读者一一你看阶层固化很恐怖哦,侯亮平、陆亦可、陈海、钟小艾都是身出名门,他们一起搞掉了贫民出身的赵德汉、祁同伟。本来就是穷苦孩子的赵与祁,就算再努力又有什么用?
其实只需略作分析,就可以知晓那些拿《人民的名义》论证阶层固化的文章是何等“双标党”。
敢情人家赵德汉、祁同伟从贫苦农家考上名牌大学,成为高级干部没超越曾经的阶层?难道祁同伟昔日舍命追捕毒贩没给自己的成长之路添砖加瓦?又或者赵与祁的一次次晋升全是裙带关系,没有半分自己的业绩?
拜托!周梅森先生写赵的贪婪、书祁的末路,是为了表达面对权力恣意与物质诱惑,个体理应心怀怎样的觉悟、坚守与自省,绝非是为了渲染穷人家的孩子再怎样努力都没用。
请正确理解影视剧内涵可悲的是,现实中天天拿阶层固化说话的孩子,高中都不曾努力,随便读了一个平庸的大学,却又抱怨自己中了阶层固化的毒,得不到优质offer的垂青。
再回到被阶层固化理论拥趸者引用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人家导演不也记录了一个成功突破自己原有阶层,考进牛津大学,走向人生巅峰的穷苦出身孩子。
周梅森先生同样创作了贫寒出身,依凭不懈奋战走上副省级领导岗位的爆款书记李达康。
本来教育就是抹平贫富鸿沟的最有效手段,如今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与大学都可以申请绿色通道,如果不是一贫如洗,每个家庭皆可以负担子女的教育。
能否通过教育逆袭人生,关键还是在于个体自己。
当然每个人出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有些人父母就是高级知识分子、成功商人,从小家里便是谈笑有鸿儒。
而有些人也许就是自幼连买件好看的衣服都是奢望,还要整日承受家庭暴力、父母不和、家人斥责。
但如果生而为人,又没有坚定的决意去自杀,那么环境越糟糕、出身越恶劣,当然更要竭尽全力,远离即将吞没自己的泥沼。
而上流社会住民的后代看似较高的成功率其实并不能说明阶层已经固化,那只是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环境与父母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修炼而已。
但这个信息检索无尽便利的时代,知识储备、教育方法、培养模式对于每个个体皆是可以便捷获取。昔日固若金汤的用以区分上层与底层社会的壁垒,已然变得愈发透明。
作为抹平贫富鸿沟的教育■03
浮夸的阶层固化理论不仅成为那些压根不愿努力者的挡箭牌,更恶毒之处在于消弭、恐吓、阻退、扼杀了那些愿意拼搏者的斗志。
当有些孩子刚刚开始埋头苦干,尚未取得成果之时,便有些“阶层固化说”的死忠粉开始碎碎念——找工作要靠关系,创业要拼背景,你再努力还是跑不赢房价,人家一毕业家里就给买房子了!
但是不对啊!那些进入投行的平民子弟依凭的是CPA和司考证书,那些在公司晋升至高层的贫苦学子凭借的是傲人业绩,火爆各大培训平台的年入300万知识服务达人也是仰赖自身技艺逆袭人生。
投行的高薪与300万的年入又岂会不能脱离原有阶层,并且在繁华都市实现置业理想?
让我们整整追了15年的《火影忍者》中岸本齐史为李洛克设计了这样的台词:
“强者有天才型和努力型两种。如果说你的写轮眼是宇智波家族遗传的天才型,那我就是吃苦耐劳、不懈努力练习练习体术的努力型。努力是可以超越天才的。”
如果说整部《火影忍者》都在讲述日本特有的技艺传承文化——拥有强大忍术的家族必然诞生力量出众的孩子,那么李洛克无疑是这部经典作品中突破原有阶层的模板——没有任何家世传承的他成为了整个忍术世界最强大的忍者之一。
你大概会说,醒醒吧,动漫是动漫,现实是现实,哪有那么多童话?
那么不如来看看根据真实人物与事件改编的《风雨哈佛路》,女主莉丝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母亲酗酒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在丽斯15岁时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贫穷的莉丝沿街乞讨。
但是,人家没有被“阶层固化”捆缚手脚,莉丝最终拿到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考入哈佛大学。
她的宣言正是不为任何无用借口所阻挡的真实写照——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地生活。
I knew at that moment I had to make a choice. I could submit to everything that was happening and live a life of excuses... or I could push myself. I could push myself and make my life good.
■04
或许又有反驳者说,不能因为有少数人突破了原有阶层,就证明不存在“阶层固化”。
但是,这世间任何领域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为精英。恰如不能以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为知名服装设计师,便认为时装行当是一个毫无前途的行当。
对于那些依旧对“阶层固化”抱有执念,或者因“阶层固化”而心生彷徨的努力者,不如重温一下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
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
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胡适先生的这篇名作写于民国年间,彼时的环境无疑比这个时代要恐怖太多——国难当头、时局动荡、社会一片混乱。
而今天这个时代,市场与互联网给了每个人成本极为低廉的用才华变现的路径与前景。昔年昂贵的课程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以往天价的广告可以轻松借助平台的渠道而收入囊中,众多大咖的经验传递也可以仅用一元钱来偷听。
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最易于个体突破原有阶层的时代(虽然依旧有那些悲观的诸如“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的论调在搅扰着奋力拼搏的个体)。
而突破的真谛正是在于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让自己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个体。
诚如安德斯.艾利克森在他的名作中所言,“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年复一年的练习……刻意练习,目标细而微,可操作,有计划。能否自我检查是决定练习效果的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只需一个简单的例证,就可以理解如何通过磨炼与练习来实现对阶层的突破。
恰如每一个出生贫寒的学子所知道的那样,金融、法律这类行当总是存在大量的高薪从业者,可以说是辉煌人生的集中地。
当然这些行当必然要求流利英文、CFA\CPA、司考证书作为入职的敲门砖。习得这些证书的旅途便是一种刻意练习的过程——确定考试目标、按照课程指导温习、反复检验、查缺补漏,自然可以获得这些看似艰困的证书与技能。
当你真正突破自己原有阶层的那天,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昔日关于阶层固化的借口是何等可笑。
听听洛克菲勒如何谈论“借口”这档旧事吧,
“我鄙视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为那是懦弱的行为。我也同情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为借口是制造失败的病源。”
成与败,生与死,皆在于你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从来便与虚幻的“阶层固化”与泥潭般的“抱怨与愤怒”无关。
我是 南下的夏天,感恩阅读。
图丨源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