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 女孩子爱花,男孩子爱炮

记忆中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开始的,一直到二月二结束。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年以后除夕之前这段时间。
腊月二十三,小年。南方有些地方好像是二十四。传统习俗为祭灶,我们这边直接称这天为“祭灶”。小时候不懂,总以为是“鸡灶”,后来看到灶屋里碗橱上贴的“老灶爷”(灶神),才明白怎么回事。
印象中这天早晨老妈会起的很早,清理灶屋厨房尤其是掏干净锅灶里的青灰。然后把它们撒到屋后,围着前屋后屋院子的墙根溜上一圈。不知为什么。
后来爸妈出去以后,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因为奶奶信基督,所以祭灶的"老灶爷"就没了,不过打扫清理屋子是必须的。通常这一天我和妹妹也会起早,爷爷奶奶忙着打扫的时候,我们也会打扫我们这边的屋子。
院子里有一铁井,我和妹妹分工,压水,扫地,洒水,擦桌子,清洗塑料花。家里一直保留着几张老式桌子。有一张红漆大方桌,不是那种矮小的八仙桌,是特大特笨重的那种,我们把那几盆塑料花擦洗干净摆放到这张桌子上。至于这些塑料花的来历,据说是爸妈结婚时买的。红牡丹,红玫瑰,有一盆菊花好像也是红的,也可能是其他的花,时间久了,后来除了绿叶,花蕊几乎都成白色了。还有一张桌子是黑漆的,像个盒子似的,带抽屉。成了小时候装四角板儿、玻璃球、弹弓什么的“百宝箱”。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擦拭一新之后,也被摆放在这桌子上,等除夕夜看春晚。
之后的几天,一直到除夕前,通常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却是小孩子最欢乐的时间。
小时候,尤其是中学以前,我是活泼好动的典型的“孩子王”。不止春节,一到假期,大孩子、小孩子,简直门庭若市,加上老爸也爱玩,大人们也你来我往,家里简直成了人山人海。
女孩子爱花,男孩子爱炮。最初没有零花钱时,便去蹑手蹑脚地偷柜子里老爸买的鞭炮(有时还会顺上几颗蜜枣),一次不敢偷多,也不能只瞅一个地方,每次偷偷揪上几颗,和小伙伴们噼啪几下之后再去揪。所以等到后来老爸放鞭炮时,我通常躲得远远地看,因为那长长的可爱的鞭炮很可能会响着响着,就突然不响了,哈哈。
当然,除了“偷”之外就是“拾”炮了。据说这项活动曾是父辈们最热衷、最疯狂、最值得回味的了。到了我们这代就渐行渐远了,不过我们还算幸运赶上“末班车”,曾过了那么一把瘾。我们做的最多的是把捡来的爆竹剥开,收集里面的炮药。开始是围成各种形状,点了看焰火,后来用来做“链子枪”、“摔炮”的炮药,打响、摔响它们。
再后来有些零花钱时,就去买各种的炮,摔炮,拉(擦)炮等,然后各种花样的放鞭炮法。印象最深的是丢到粪池里炸粪;还有一年我找来一个废弃的打气筒,把连响炮放进去,架着打气筒就等于架起了“机枪大炮”啊。
除了炮竹,每年冬天我们男孩子还爱玩“火炉子”。茶缸子、油漆盒子做成提桶式的小炉子,口上要拴上绳索,在野外拾些树枝什么的放里面点着,然后抓着绳索“悠”上几圈,以求燃烧得更旺。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当然也会玩这个,这个时节吃的玩意儿比较多,小伙伴们便拿来红薯啊、玉米啊什么的,放到火炉子里烤着吃。那味道可真叫个香!
当然,为此也没少挨老妈的骂。你想啊,又是鞭炮又是火炉子的,常常刚穿的新衣服不知不觉中就多了一些“星洞”。
男孩子不仅爱炮,而且爱枪,当然这里是玩具枪。零花钱少买不起,就憋着劲儿攒压岁钱。比起玩枪的乐趣,我倒一直觉得攒压岁钱的过程,以及买到枪时那一刻的喜悦,更深刻。还有一项与此相关的十分有趣的活动——“捡子弹”。因为买的有限,所以每当春节后开学的校园里,常会看到我和小伙伴们满校园找“子弹”的身影。
长大后,玩兴有所收敛,这段时间做的最多的可能是看电视。至今我还记得平生第一次看得完整的一部韩剧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名字叫《阁楼男女》,05年,中央一套。大二那年寒假,这台伴随我整个中小学时代的十四寸黑白电视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再也搜不到台了,就卖给了收废品的大爷。
当然,随着年龄渐长,开始帮衬大人准备年货,曾特意留意了一下怎么做的。传统每年都要炸馓子的,这是一项漫长又复杂的“工程”,因为包括很多个工序,而且每一个工序出了瑕疵都会影响成品。
第一道工序是和面:面、盐以及水的比例要协调;印象中要用多少的面和盐爷爷都要称一称、量一量,不能马虎的;和面也要柔软适中。
第二道是盘条:把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抹上油先搓成粗条,然后一人继续搓粗条为细条,案板上要抹上油;另一人则在另一端接住搓好的细条,盘到准备好的大盆里,抹上一层油,之后每盘好一层都要抹上油,也是个细活,我尝试过所以印象深刻。盘好之后,面仍需醒一段时间。
第三道油炸:需要一人负责继续成条,这次用筷子配合手劲使条更细;然后交给另一人负责炸,用削好的两个竹条,一手一个撑着纩好的条放在油锅里成形;当然还要有一人负责烧火,火候也很重要,也印象深刻。
除了炸馓子,其他的炸酥肉、鱼块就比较熟悉了,今年留意了一下炸大肉:先把切成块的大肉用水煮熟,不能太烂;然后取出肉块,把调和好的酱油和糖抹到肉块上;放到热油中,油也不能太热,不需生火炸,放到热油中立即盖上锅盖即可,以防油星炸开伤人。
这些天炸东西的时候还有个忌讳,小孩子不能在正忙着的大人面前说“渴”字及其相关的话。据说一旦这样说了,油锅里的油就会被“喝”走!
听着挺可怕的。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幼小的我,心里一直认为这是大人忙不开为我倒水而找的理由,不然,怎么只针对小孩子呢。
节日这种东西,给它点阳光,你的生活就可能灿烂起来;不给呢,也能过去,但可能会少些乐趣。生活不就图一乐趣嘛。过去讲生活,生存下来才是活,因为日子苦,平常很难奢望的东西,所以拿到节日中享用,才算得上活了一活。如今条件好了,温饱不再是问题,那剩下的不就是怎样活了,怎样活着才更有趣,更有意义。
现代人之所以觉得节日的氛围、年味越来越淡,可能就是因为少了仪式感和参与的过程,因为什么都靠买买买,一步到位了。
而小年以后除夕之前,正是年货准备等各种参与过程的一段时间——大人最忙、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