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常见的思维漏洞,让你越努力越被动

2020-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叔读书

生活中,你遇到的难题大多是思维漏洞造成的。

比如:有个商人因经营不善,欠了别人很多钱。这天债主来讨债,但商人实在是拿不出来。于是,这个债主提议玩一个游戏:在一个满是鹅卵石的路上,他在口袋里放进一黑一白两块鹅卵石。如果商人的女儿摸到了黑的,就得嫁给债主;如果摸到了白的,债就免了。但是,细心的女孩发现,债主口袋里的石头都是黑的。这说明债主是铁了心想娶她。

面对这个无解难题,女孩有两个选择:她可以当面戳穿债主,但是父亲就得因欠钱而坐牢;或者她忍气吞声,嫁给债主,帮父亲度过难关。

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怎么选呢?

请你思考一下,再往下读。

结果女孩两个都没选,还把事情圆满解决掉了。

她是这么做的:她先是一把掏出石头,然后假装把它弄掉地了。这时候大家只要看债主兜里剩下的石头是什么就够了。女孩一家人因此成功脱险。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类似的思维漏洞。本来你可以轻松解决,但最后在思维漏洞的误导下,用了错误的办法,带来了错误的结果。

1. 成功盲区思维

在美职棒,过去70年里唯一一个单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运动员叫:泰德·威廉姆斯。他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咱们的姚明。

在《击球的科学》这本书中,他透漏了自己的击球技巧。平时练习时,他会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当球进入他的“最佳”格子里,他才会奋力一击,否则绝不出手。

而低段位的选手则不然,不管来球有没有把握,他们都打。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在一场比赛中白白浪费了很多体力。

这就是多数人的成功盲区。“有些机会并不属于你”。当它们在你的击球区之外时,错过了一点也不可惜。

2. 误信大脑推理

想太多,几乎成了现代年轻人的标配。但其实,身体比大脑博学得多。

小到一场音乐会、美食和出行,大到工作、婚姻和方向,你不需要思考太多,身体的反应会给你答案。比如,听到动情的音乐,会流泪;吃到美食,身体会很满足;看到不喜欢的人,身体会下意识远离。

对工作也是一样,你不用总是思考适不适合,想别人嘴里寻求答案。试几个月,你大脑的兴奋度和疲倦感,自会让你做出选择。

所谓喜欢是没有理由的,讨厌也是没有理由的,是因为过往的所有认知塑造了现在的你。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很多事情。推理往往不如身体感知来得更可靠。

3. 日常逻辑漏洞

一天下雨,有一家人上山采了一些野蘑菇。他们回家后做了蘑菇大餐,却担心有毒不敢吃。于是,他们决定观察一下,让自己的狗先吃。半小时过去了,小狗仍旧欢脱地玩耍。这家人放心地把剩下的蘑菇吃了个精光。

可没一会,邻居突然过来说狗死了。这可吓坏了他们。这家人又是叫救护车,又是催吐,弄得家里乱七八糟。

就当他们陷入绝望的时候,才知道狗是被车撞死的。

这是典型的逻辑漏洞。

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推理。

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误会,或者朋友之间的误会,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4.标签下的阴影

我们记忆别人的方式就是:标签化,比如,那个人是个精明的商人、那个人是个学校的老师、那个人不怎么说话很老实等等。

可是,我们给别人贴的大多数标签都跟性格有关。在很多刑事案件的邻居采访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他这个人很老实,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也没想到。”“他平时都笑脸迎人,不和人发生矛盾。”“他很好相处,还经常帮我们忙。”大家的潜台词是:“没想到他是那样的人。”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罗斯提出了“归因谬误”的概念。他说:“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真实情况。”因此,用简单标签去衡量一个复杂的人,这是对我们的判断非常不利。

因此,不要再盯着自己的错误看了,它们只是表象。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方法,而正确的方法终会帮你获得正确的结果。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精选书籍里的成长干货,用好书帮你解决难题。私信“成长”,送你精品个人成长书单1000册。

来源:《思维补丁》《简单的逻辑学》《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