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痴的哲学教授

2021-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方特
拍于稻城

40岁时,一位朋友说我,Talk too much.

42岁时,一位朋友对我说:Listen before speaking.

我开始反思我的speaking,怎么去说话?

最近,听了一位哲学教授讲的一段故事。

他从小口痴,并经过九个月的口痴矫正训练。老师讲:深呼吸,放松,不要紧张。如果说出来的第一个字说的不好,就换一个字。最后,他学会了说话,成为了教授,他非常感谢那段训练。他的收获,

1,不会嘲笑别人说话,因为懂得口痴的心里感受,不感觉是浪费时间。

2,不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自己不喜欢别人迟到。

3,怎么说话才让别人听懂?学习察言观色,多一些同理心。如果听众素质程度整齐,讲话(讲课)时会容易一些。如果程度差别很大,讲话会很复杂。因为自己有过口痴的经历,是受过苦的人,能听到自己说的话。当看到听众开始皱眉头了,就赶紧调整讲话的方式或内容。有一次,他在北大讲课,看到学生的热情:讲堂里的地板都坐满了。他非常认真地演讲。

我上大学之前,基本很少说话,或者不会说话。上大学之后,有个机会做了班干部,说话的机会多,开始学习说话。同时,也喜欢看【演讲与口才】,也自己偷偷写打油韵律诗和小散文,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的大埠头。自己当时的感受是:

1,自信

2,不想说话的内容

3,多听多看有谈资

四十八岁后,几位好闺蜜也开始对我抱怨:傲慢,骄傲,只顾自己的感受,总表达我自己,不会倾听… … 我说我喜欢分享。

似乎老朋友们很难沟通了。我们的观念都变化了吗?还是我有问题?还是我不懂得包容?

一时间,网络上,也开始铺天盖地:学习闭嘴。

闭门看书(看手机里的文章等),多听听文化类节目(手机里的)后,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太贫乏 了,自然而然就静下心来:倾听别人讲话了。

练练气功等,也是很好的方法。

CHANGE!

勤于文化自省,才有了update, improvement。

走着走着,身边的人就远了。为什么?

曾经有文章说,未来有两类人:一种网络人,一种网下人。

2007年买的考拉

记得去年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在获诺奖的演讲时说到:好奇心,求知欲,理解力是她一生的追求。

Curiosity, thirst for knowledge, comprehension(understanding)are the pursuits of her lif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