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房,能不能谈诗和远方

2017-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化外之地

当下,没有比房子更能引起共鸣的事了。最近,房价的新一轮上涨成为热点,舆论场里人声鼎沸。有的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年轻人压力大,有的以分析的方式说明因房子产生的阶级分化,有的感叹985、211高校毕业生都买不起房,抢学区房的意义何在?当把青春都给了房子,我们还剩下什么?

然而,多数的声音里唯有“一声叹息”,没有“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在这种语境下,纷繁的舆论成了大家隔空的互诉衷肠,有了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亲近感。但一觉醒来,发现太阳照常升起,该买房的买房,该攒钱的攒钱,短暂的心理按摩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洪流。这时,大家的工作、生活目标变得异常清晰,那就是买房,即使有房的人,想的还是买房。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现实是这样,没有办法。于是,即使压力很大,即使青春只剩下房子,该买还是买。所有的吐槽只是为了诉诉苦,最后发现大家都苦,也就认命了。

房子作为一个基本的物质保障,确实重要。年轻人如果没有房子,成家就是个问题,也会衍生出后续的很多麻烦,所以没必要脱离房子大谈人生道理,以免被人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房子重不重要和钱重不重要其实是一回事,但买不买房,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并非没有办法的事。所谓“没有办法”,多数时候是一种自我安慰和得了便宜还卖乖。

因此我们看到:没房的人要买房,有房的人还在买房;投资要买房,为孩子将来考虑也要买房。买房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不管有房没房,大家都是争前恐后,充满焦虑。在这样的生活逻辑里,我们似乎只有房子,奢谈理想与情怀,人也变得不那么可爱。一位朋友就说,友人相遇,除了聊房产和财富,其他的都提不起对方的兴趣。

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无论是现实生活体验还是舆论场里的纷纷扰扰,都不断告诉我们,生活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如果你奉劝别人去追求诗和远方,就会被各种声音所淹没,甚至耻笑:年轻人,赶紧醒醒吧,脚踏实地一点好。

从买房的事中我们看到,多数人的选择都出于功利与经济的理性,而这样的选择早已弥漫到整个生活。只是,当生活只有了功利和理性,就难言诗和远方。不少人理解的诗与远方,就是不再为生活所愁,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要做到这样,就需要不断赚钱,买房也是赚钱的一部分。但我认为,生活的悠闲、青春的不羁并非诗与远方的核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才是。而现在,当人人为房所困,人们难以独善其身,更不要说兼济天下。不管身处什么阶段,人们脑中只有柴米油盐,所谓“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成了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

很多人说,这是个功利的世界,现实很残酷。只是,世界什么时候不功利?现实何时不残酷?关键还在于人的选择。韦政通先生说孟子身上具有一种刚健的人格。“他生存在一个唯利是尚的社会,独抱仁义与之对抗,知其不可为而为,表面上在当时虽未能成功,可是仁义的理想,却为中国文化开拓了一个正大的远景。”再说晚清的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之时,未选择逃跑,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当很多人说他不明智时,谁又读出了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快意人生?

而现在,理想似乎只是口号,不再照进现实。有人说:“至少在当下的阶段中,追逐现世功利仍将是主要的社会潮流,对于在此潮流中浮沉的芸芸众生而言,打动他们的更多是那些鲜活的成功案例,而不大可能是什么新的价值理想,至于价值理想与现世功利之间新的平衡的建立,注定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或许难以避免采用以下的立场, 那就是: 除了成功,别无信仰。”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人们不遗余力地买房,恐怕不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肯定。如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言:“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有了这样的心理,买房就不仅是个解决住的问题,而与成功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六便士”显得越来越重要,“月亮”只是当个点缀;理想情怀嘴上说说就行,理性选择才是正道。笔行于此,我不禁想到周国平讲到人们对梵高的态度。“她读着梵高的传记,泪眼汹涌,心想:‘如果我在那个时代出生,我一定嫁给梵高。’在梵高活着时,一定也有姑娘想象自己嫁给更早时代的天才,并且被这个念头感动得掉泪。而与此同时,梵高依然找不到一个愿意嫁给他的姑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