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书画里的修行(20)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读到《与书法相伴的生活中》有一段话:
万物殊异又相通。细胞与宇宙有着相似的构成模式,物质中的悬浮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布朗运动的基本概念,也可以用于解释星群的运动——就像那一句禅诗,“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被映照到不同的江河湖海中,水的形貌、环境的不同,让其中的月亮也不同了,但它们的源头,始终是同一个。
因而在不同的事物和维度间,彼此可以迥异如拉玛努扬的恒等式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但也可以在华生的感受中同频。
关于这通会,一则在于一种发乎天然的纯然本性。就像《诗经》中那样多的质朴天真的比兴,也如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记述的:“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似懂非懂。好像是讲万物本质是相通的。世间万物都是为启发人心而造?我们要透过事物表象去探寻背后的真相(本质)?
今天正好看了霍春阳先生讲线描与写生的视频课。他也强调观察事物时,要看到真相。看到表相背后的气象。你从形象中见到什么。比如梅兰竹菊形象背后代表的意义。而画一个物象,一定要付出自己的真心。
这倒和看书所得的相互印证了。这万物殊异又相通的东西,应该便是心灵与其能交会,且能提炼的“真”与“美”吧!
每个人心灵不一样,眼里见到的世界也不一样。正如《与书法相伴的生活》一书中所说:“如果真如柏拉图所以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回忆,有一些东西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那此时我们要做的,便是去多多地体验和学习吧。
让那些原本就存在的,被触发和生长,让更多的领域和体验,进入我们的经验。由此在这一段生命里丰富着,拥有着破壁和通明的快乐,为自己扩容,以及在不经意时,被震颤和感动。”
柏拉图认为有一些东西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是解释为什么人心各如其面,无一相同。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喜好与追求。你喜欢画画,别人可能喜欢打球。然后这些爱好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精进,然后通过学习,生命因此丰富。
比如学习画石头以来,在外面看到一块石头,便会不自觉地提炼这块石头的线条,凸凹处的皴擦,哈哈,石头忽然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石头的地位在我心里忽然提高了。后面再通过学习,应该还会有新的认识!
书中还有一段话很喜欢:
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眼光望它接近的分离,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气的父母,当他给你一件礼物而你不明白的时候(因为那原是为别人设的欢喜),和离奇变幻的小孩子的病,和在一间静穆而紧闭的房里度过的日子,海滨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和那与星斗齐飞的高声呼号的夜间的旅行——而单是这些犹未足,还要享受过许多夜不同的狂欢,听过妇人产时的呻吟,和坠地便瞑目的婴儿轻微的哭声,还要曾经坐在临终人的床头和死者的身边,在那打开的、外边的声音一阵阵拥进来的房里。
——《柏列格的随笔》
世界如此丰富,但是心若贫乏如何识得此中丰富!心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丰富,就能变大的。必须“去多多地体验和学习,让那些原本就存在的,被触发和生长,让更多的领域和体验,进入我们的经验。”
我却总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只不过自己心量太小而已。
要放大心胸,只有多多体验和学习吧!心灵开启眼睛,世界因此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