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于第二次考试:现在与过去
读《关于第二次考试:现在与过去》 杨连山
年月日,易大壮至一处淘了数十本散文合订本。归至家,用抹布小心翼翼地拂去封面上的灰尘,原先灰头土脸的散文合订本,立马变得清清爽爽了。怜爱地翻看着书页,津津有味地浏览着。忽然一行醒目的标题映入了眼帘:《关于第二次考试:现在与过去》,署名是何为。呵呀,啊,何为呀,一个令人仰慕的老作家啊。久违了,我还是四十二年前在高考考场的语文试卷上结识您的。今天我又在1980年第五期散文上与您重逢,您说这不是缘分么!
睁大了双眸扫描着您的巧言妙语,我的思绪却早已经穿越时间的隧道,飞回到四十二年前——1979年7月7日的语文考场上。那一天夏日的暴雨初歇,虽然有阳光,却气温不高,还稍有雨后凉爽的感觉,特别适宜考试。面对着高考,内心里懵懂之中还夹杂有些许的兴奋和紧张,都被这凉爽宜人的天气抚慰了。坐在肃穆寂静的考场上,虽然身处在这笼罩了肃穆寂静气氛之中,很奇怪,我竟然没有一点点的紧张。内心里显得很宁静,宁静之中呢,有着一丝自信和期盼。监考的老师把试卷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我按照考前语文老师的叮嘱和要求,先把试卷翻过来覆过去地看看,看一下是否有破损或者模糊之处。当我看到第六大题作文,是把何为的散文《第二次考试》改写成记叙文陈伊玲的故事时,心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哦,高考前县里举行的模拟考试曾出现过这篇文章,不过不是改写,而是语段阅读练习。模拟考试后呢,语文老师也没有辅导如何改写,故见到作文要求时,心里一片茫然,感觉无从着手。在轻微的兴奋之中做着题,前面的基础知识和语段阅读做完后,本能地抓紧时间写作文。又仔细读了作文要求,然后坐在那里读原文。一读一头雾水,再读还是糊里糊涂,三读心里颇感为难,怎么改写呀。不会改写也得写呀。这是高考啊。作文的分数占的比例那么大呢,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于是在糊里糊涂之中,也不知道咋着对胡了一篇。作文写完,考试结束时间也到了,交卷了事。等到高考成绩公布,我的语文考了50.5分,还没有理科班的学生考的好呢。自此之后,高考作文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痕。
时间过去了四十二年,当年为改写此文抓耳挠腮的窘状,一直在脑海里盘旋萦绕,什么时候,机缘凑巧,再改写一次,以实现四十二年来的愿望,于是端坐在电脑前,噼噼啪啪地打了一篇陈伊玲的故事,算是对自己四十二年来的心愿,做了一个满足。也算是对自己当年没有改写好高考作文,留下人生遗憾的一个补偿和交待。
然后,兴犹未尽,翻开桌子上的散文杂志,浏览着何为先生追忆当年得知高考选用《第二次考试》后的心情及感受,并且回顾了此文的坎坷命运和当年的争论。1979年7月7日中文,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就有人告诉何为先生:一九七九年全国高校统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是把第二场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作者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心情是“感到不胜惊讶”。数天以后,经历了几位省里参加评卷教师来访;有关部门约何为先生与五百多名语文评卷老师见见面,并且送給何为先生一份完整的空白语文试卷作为纪念;评卷结束后,又转来几份得分最高的作文试卷,让何为先生看看考生们的成绩后,何为先生觉得所有这些都是同自己不能分开的。
然后作者谈了写作《第二次考试》一文的经过,1956年在饭桌上,偶然听家庭里一个成员提到,盛夏强台风袭击上海后,合唱团的学员班公开招考声乐学生,其中一个二十岁的女青年成绩出众,不料因为救灾,通宵未眠倒嗓后,影响了她第二天复试的成绩。作者最初听到的这个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在经过一番思考后,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的体验,作者家庭的一个成员也参加过两次要求很高的声乐考试。所以对一些人物和场景是历历如在眼前。一个作家从得到生活的素材,到经过一番发酵,酿造成醇厚的美酒一般的作品,是有一个形象创造过程的。就如一个母亲十月怀胎,才能生下一个鲜活的小生命一样,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孙犁先生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一文中说:“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那么一篇文章,一本书像人有命运一样,也有其命运。有的书一出生就一帆风顺,有的书却坎坷多舛,有的书历经磨难,有的书一路绿灯。何为先生的《第二次考试》发表于195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副刊上。1958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教育界一度引起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选入语文课本是可取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歪曲了现实,污蔑了党的政策,否定了集体力量,夸大了个人作用。更有甚者有人用统计数字的简单化办法,根据所写人物的字数断然宣称,苏林是主要人物,扣上鼓吹资产阶级专家治校和企图在高校取消党的领导两顶大帽子。大诗人杜甫感触很深的太息,文章憎命达。真的是这样,文章是很憎命的。作者写文章总要有所寄托,有所言志,有所抒情。文章总要有些锋芒的,四平八稳白开水一般的文章不如不写。但是,一有锋芒就容易招致嫉恨和猜度。一些人偏偏就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猜疑别人时想象力特别丰富。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偏偏就能联想到很多条罪状,于是无限上纲上线,非置人于死地才罢。在这方面,何为先生因了一篇不足二千字的《第二次考试》一文引发的争论,感受是很深的。
何为先生在《关于第二次考试:现在与过去》一文中说:“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历多少次各种各样的考试。”“这第二次考试是一次智慧与精神力量的考试,是一次对生活和事业态度的考试,也是一次正确处理红与传关系的严格考试”。是的呀,一个人的一生是要参加很多考试的,不仅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必须在考场上交出合格的完美的答卷。有的人在一次二次考试中成绩很好,但是在后来的考试中遭遇了滑铁卢;有的人在知识考试时成绩优异,在品德考试时却交了白卷;有的人在所有的考试中,自始至终都答出了令人羡艳的百分卷。
四十二年了,人生又有几个四十二年,恍惚之间,弹指一挥间半生过去了。而在这半生之中,又一直纠结在对一篇文章的改写之中。不要说一场能够改变人生方向和轨迹的高考了,就是一篇文章对一个人的一生也会产生多么大的精神津润和心灵震撼。 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七日于十四中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