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内心失序……
上周有两天,就是莫名的心情低落,想逃离,啥都不想做,我很清楚的直到:我内心失序了!
还好最后把自己拉回来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只不过我们给外人展示的永远是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状态。但是人活在世上,有着七情六欲,怎么会没有这样的暗黑时刻?
内心失序的感觉,极不舒服。
我以前总认为只要足够了解自己,丢掉了心中的包袱,能够自省,就能恢复常态,但是后来我发现绝不仅仅是这样!
有时候反省会令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自责、沮丧、羞愧、懊悔……也就是自我攻击,我们需要在自己做错事或是生活不顺遂时进行自我反省。
那么,万事顺遂的时候呢?
【自省】,要求人们不戴有色眼镜,像个旁人一样审视未加工后的念头,证实自己真正的痛苦和缺陷,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客观的自我认知。
但杨鸣老师说:大多数人独自开展的自省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因为用第一人称剖析自己的问题,就像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最终换得的不过是一些能让人舒服起来的自我开解。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想学习——“先玩一会吧,不放松哪有好的学习状态”(这是为了更高效地学习);
想早起——“不迟到就行了,不多睡会儿怎么有力气上班”(这是为了保证工作表现);
想戒烟——“再抽最后一根,明天任何人递烟都不接”(都怪他人引诱,面子总要给的)……
好像每一件做不到的事,都有一个更正当的理由。我们以为自己想明白了,但依然会把同样的错犯了又犯。
越用力窥探内心、越渴望了解自己的人,往往越难形成对自己的认同,在决策时也经常摇摆不定。
要跳出这个自我认知的悖论,不是靠想,而是靠做。
真正能回答“我是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剖析,而是在向某个方向前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个“当前的我”,然后在修正行动时形成一个“更好的我”。
人是通过结果定义自己、通过行动发现自己的。
当一个人每天都很想把书中读到的共鸣说给更多人听时,他就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渴望和他人分享认知的人,或许做个读书博主是个不错的主意。
如果发现自己持续产生一种想用文字与自己和他人对话的冲动,那成为一名写作者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我当时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态,我想逃出这个怪圈,我在想我要做点什么去改变它(千万不要把原因归结于天气、你的伴侣、你的孩子等外界原因,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观到,最开始我在参学时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后来被纠正过来,但我却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为什么我努力了,却还是无用功呢?
我发现过度自省没有用,要行动,要去纠偏,不怕做错,怕一直错下去。
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更加注重“心”的投入,我发现其实以前我有很多好习惯给丢弃了,比如练字、冥想.....于是我把它们又重拾起来。在此过程中,我的心回来了,一切恢复正常秩序了。
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发现,在行动中纠正,在行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