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三国33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志仁

董卓就在相府与谋士们商议对策,想促成这次迁都,说你们有何良策?
谋士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什么目前形势、什么迁都安排、什么人事任命等等。
打住打住,董卓摇摇手,说怎么能让洛阳这帮土地爷迁徙?
董卓明白,只要洛阳这些个皇亲国戚、地方豪强屈服,老百姓自然不在话下。
于是有的建议用武力威胁,有的建议用计谋。
又是周瑟和伍琼这哥俩,有不同想法。
没等董卓发话,这哥俩就说要献出一本书,说这是一本好书,预言书,十分牛叉。
啥书?跟迁都有毛关系?董卓搞不明白了。
哥俩说,相国你别急,你听说过《石包谶》这本书吗?里面就有关于迁都的说法。
董卓命人拿来一瞧,嗯,这依据不错,就拿它来当借口,嘿嘿!
于是第二天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迁都之事。
董卓说,高祖建都关中,共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十一世了。
有一本预言书叫《石包谶》,按照它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这样上应天意,下顺民心。
百官全都默不作声。
只有司徒杨彪说,迁都改制,天下大事,可不能轻举妄动,随随便便就迁都,引起天下人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破坏,所以光武皇帝改在洛阳建都,历时已久,百姓安乐。现在如果无缘无故抛弃宗庙跟先帝陵园,只怕会惊动百姓,导致天下大乱。相国您说的那本书,那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怎么能相信呢?
董卓本想发火,又怕没人信服,就“据理力争”地说,关中土地富饶,所以秦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而且陇右出产木材。孝武皇帝时候留有烧制陶器的窑灶,如果全力经营很快就能安顿好,跟百姓商量个啥?如果他们在前面反对,是吧?我派大军在后面驱赶,让他们直赴沧海都没问题,甭说迁到长安去了。
杨彪无奈地说,动天下很容易,但是再安天下就困难了,所以希望相国能慎重考虑考虑吧。
董卓一听,再也按耐不住,变脸了,说你是要阻挠国家大计吗?
太尉黄琬看情形,接过话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公所说的恐怕也可以考虑。
董卓不答话了,黑着脸。
司空荀彧一看,董卓已经很生气,恐怕要伤害杨彪。所以赶紧和缓的说,说难道相国是乐于这样做吗?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以对付他们。这正与当年秦朝和我朝立国之初的情况相同。
这话一说完,董卓的怒气才稍微平息。
退朝之后,杨彪和黄琬再次给朝廷上疏,反对迁都,所以董卓一看这俩小子不能留了,没过几天,董卓以天降灾异为借口,上奏皇帝,免除黄琬、杨彪的职务,任命赵骞、王云接替。
周瑟和伍琼哥俩向来与杨彪黄琬有交情,坚决劝谏反对董卓这么干。
董卓大怒说,我惹不起那俩人,弄不了,你哥俩我还弄不了吗?老夫刚来朝廷的时候,是你们两个劝我选用良善之人,我听从了,结果这些人到任后都起来反对我,这是你们两个的鬼主意,故意挖坑让我跳,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于是下令逮捕周瑟伍琼,把他们下狱处斩。
杨彪黄琬看到这样,感到很恐惧,再加上其他大臣劝说,君子不吃眼前亏,就到相府跟董卓谢罪。
董卓也因为杀了周瑟伍琼而感到有点后悔,自己本来一副亲近待人的假面皮被戳破了,赶紧上表推举杨彪、黄婉做光禄大夫。
虽然董卓压制住了朝臣的反抗,但要迁往的目标长安,此时却还不在董卓掌控之中,而是在老冤家皇甫嵩手中。
董卓为了安定长安,解除异己的军事力量,用当年朝廷对付他的那一套,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明升暗降,目的是要解除他的兵权。
皇甫嵩当然知道这种老套路。
有部将跟皇甫嵩说,董卓在京城独断专行,废立皇帝,大逆不道,如今征召将军,大则有性命之忧,小则会受到羞辱。现在趁董卓在洛阳,天子到西方。将军应统率大军迎接皇帝,然后奉天子以讨不臣,以叛逆之罪讨伐董卓,向各地征兵,另外联络袁绍在东边进攻,将军在西边夹击,定能生擒董卓。
前面说了皇甫嵩这个人比较老实保守,没有采纳部将的建议。
他这个人对朝廷太过于忠诚了,分不清国家跟政府,民族跟国家,他虽然知道朝廷是董卓的朝廷,但既然是朝廷的命令,就不能不受。
所以他接受了征召,动身去了洛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