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0个月的女儿分离4个月。心理学家:这是我做的最错误的决定

2024-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涂涂妈学育儿

心理学博士贺岭峰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作为父亲,他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不该与女儿分开。贺教授说,在他女儿出生10个月的时候,由于他和爱人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他举家从长春搬到了珠海。

在珠海的工作,是一份与原来的工作完全不同的新岗位,需要他去理顺的东西有很多,所以他就把女儿送到岳母家,托付给岳母照看。

当时他想,女儿平时和他们住在一起,也是由她外婆照看,现在也是由外婆照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四个月之后,他们的生活差不多全部安顿好了,才把女儿接到自己身边。

可就是这4个月的分离,让后来的贺岭峰教授意识到,这是他做得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三岁之前,是他建立心理安全感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是一岁半之前,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与他的实际抚养人分开,会造成孩子底层情绪安全感的缺乏,会对他一生的情绪情感的底色,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会对他未来的亲密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分离的那段时间,女儿很思念妈妈,每天拿着一床她盖过的粉色被子,闻着它的味道才能睡得着。因为对女儿来说,那是妈妈的替代品。现在女儿长大了,在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有一种被遗弃的不安全感。

贺教授说,如果一个孩子六岁之前,不是跟他的父母在一起,而是由别人抚养长大的,那即使这个孩子在六岁后接回了父母身边,这个孩子依然不会跟父母亲,而且是永远不会跟父母再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听完贺教授的这番言论,我想起我儿子小时候与我们分开的事情。

我儿子刚满周岁的时候,因为我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把儿子送到了乡下妈妈家,刚好那段时间大姐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也去了妈妈家。所以我就把儿子放到妈妈家,由大姐和妈妈一起帮忙照顾。

那个时候,我也觉得儿子才这么小,跟我分开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况且妈妈家也不是很远,我每个月都可以见到儿子。

但是事情真的不像我想象的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他认识妈妈,他也有心理需求。

有的时候跟他们通电话,我听见妈妈在跟儿子说,“快叫妈妈,这是妈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一片沉默。但妈妈告诉我,儿子学会了叫妈妈,平时他会叫妈妈的。

我有空的时候,会去看儿子。或者哥哥他们来城里,会把他带回来和我住两天。每次在刚刚见面的时候,儿子对我,都是满眼的陌生。

他就那样怯怯地看着我,不说话,不哭不闹。小小的儿子,不会表达心里的想念,也不会表达心里的疑问。现在我想,如果他会表达,他一定会问:“妈妈,你为什么不要我了?”

当时,我没有想这么多,虽然看见儿子的眼神,我心里会觉得难过,会心疼儿子。可是,我只要一抱住儿子,要不了一个小时,儿子就会跟我很亲热,会紧紧地抱着我,会“妈妈、妈妈”地叫不停。我所有的担心难过都会烟消云散。

当过了一天,二天,又面临着与我分离时,儿子被抱在舅舅或者外婆手里,被催着跟妈妈说“拜拜”时,儿子仍然是不哭也不闹,就那样默默地看着我,看着我离开或者他离开。那种无助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记得。

一岁半以后,他又被送到了奶奶家,又在奶奶家待了半年,直到两岁才回到我的身边。

之后儿子和我非常的亲密,他一直很黏我,小嘴巴也很甜,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也获得了很多人的羡慕。所以那一岁到两岁之间的这段经历,也很快地被我抛之脑后。

就是儿子青春期,也没有见他有多叛逆,我还为此暗暗沾沾自喜过。但儿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儿子把很多的话都闷在心里,没有跟我倾诉。我觉得可能是迟来的青春期叛逆,心想:慢慢熬吧,等过了这两年,一切都好了。

但事情并没有像我想象的这样发展。儿子越来越大,与我的疏离感却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这个暑假,儿子每天冷着一张脸,不理我,让我非常难受。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心寒,从小到大我都非常地疼爱他,没想到现在在他的眼里,我就像是一个陌生人,甚至连陌生人都不如。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明明我们之间都没有发生过争执,没有吵闹。

有的时候,我只要一开口,儿子仿佛就像一只刺猬,竖起了满身的刺,全身的防御体系都全部打开,总是曲解我的意思,而且不听我的解释。

从小到大,我没有骂过他,也没有真正动手打过他。现在看儿子这样,我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可能是太溺爱他了,所以我不怪他,要怪就怪自己没有教育好他。

现在听完贺教授的这段话,我想,可能就是那一年的分离产生的后遗症。

可是时间不能倒流,过去的永远已经过去了,我也无法穿越时光去弥补。希望以后的日子,我尽量用他想要的方式,去爱他。我也会在合适的机会,告诉他,学会知觉自己的情绪,然后自我疗愈,对自己负责。

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在有机会的时候,不要犯我们这样的错误。无论多难,都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母不嫌子丑,子不嫌母贫”哪怕日子过得差一点,但孩子的内心一定会是最安全最幸福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