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起点

2022-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践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想要改变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迷茫状态,那只需做一件事: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是成长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生命精彩的重要基石。

理想的生活不会主动到来,只有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或价值时,它才会跟随而来,我们只有掌握过硬的技能才能变得有本事,去做别人做不了的有用之事,才会更有价值。所以,此时的目标必然是培养一个具体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养成一两个习惯。

这个技能最好具备以下属性:

·它必须是有“价值”的——在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都有用,为此,我们需要大量学习这个领域的新知;

·它应该是能“利他”的——能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痛点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度的美,且受益的群体越大越好;

·它最好是可“复制”的——复制属性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获取大量的正反馈,同时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

·它往往是要“跨界”的——通过与其他技能进行复合,获取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当然,我们还应该把目标“写下来”——写清楚它是什么,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和关联,这点十分重要。大多数人,包括曾经的我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心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想法,比如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成为一个很自律的人、成为一个很有钱的人,等等。这种笼统而模糊的想法只会让我们在原地焦虑地转圈,但当我们试着把这些想法写下来,用白纸黑字描述出来,眼前的迷雾就会慢慢散去。

如果你真的去写了,就会发现写清楚目标并不容易,而且还会遇到“有很多想法,但无法确定哪个是真正目标”的情形。此时我们就应该运用“假设”原则,基于当前所有的可用信息先确定一个最接近的目标。不管多艰难,我们都得先有一个目标,然后以此开始行动。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克制自己想同时做很多事的欲望和冲动,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然后集中心力去做成,等做出名堂之后再去追求下一个。请相信,暂时放弃其他目标不会带来损失,相反,它会让你有真正的收获,因为充裕的时间和心智带宽是我们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条件。

如果连基本的时间都不能保证,我们就会在多目标面前陷入精力不足、疲于奔命、一有干扰就会计划大乱的境地,然后焦虑地发现,虽然自己很努力,但就是学不深、学不精、学不出名堂,最终一事无成。其实这些都是现实提醒我们主动精简目标的信号,毕竟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作者加里·凯勒和杰伊·帕帕森也反复提醒我们,在寻找人生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要?”这既是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好处,也是判断这件事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所以请放下“多”这个执念,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那件事上去。

在行动之前我们还应该花时间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与好处,将这件事变成自己的刚需。所谓刚需,直白地说就是类似吃饭和睡觉这样的事。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是可做可不做的,就算没有它你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那它就不是你的刚需。无论跑步、写作、编程还是外语,一旦你找到那件刚需之事,那么其他的事你就不需要考虑了,因为你会在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想着这件事。在这种状态下,你哪里还会有惰性和阻力呢?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刚需,这件事还真没人能帮你,只能靠你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行动、去反思、去感受。

当然,我们首先还是要走好常规路径,努力发现自己的刚需,毕竟“真正的触动”并不容易遇见。对大多数人来说,刚需确实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

培养的方法就是在做中想,在想中做,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所有的好处和理由都清晰化,然后在实践中体验、强化,最后固化为自己内在的驱动力。这些理由越清晰、越具体、越多维,我们的行动力就越内在、越强大、越持续,别人想扑都扑不灭。只有这样时不时地琢磨,我们的刚需才会慢慢建立。

对大多数人来说,思考是件很累人的事,所以人们喜欢随波逐流地做选择,喜欢上来就一头扎进具体事情的细节里,喜欢在饱和的行动中感动自己,但对事情本身的思考却避之不及。“想”与“做”的时间配比悬殊,而大多数人竟认为这种现象不足为奇。

要想主动做成一件事,我们首先应该主动改变这种“做多想少”的默认思维模式,在“想清楚目标和意义”这件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只要真正想清楚了,我们才不会把肤浅的欲望当成目标,陷入“别人说好,自己也想要”或“努力三天就反弹回原形”的境地。

另外,思考和行动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主动进行身份建设,时常提醒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