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共读】阅读教学的事实层面

2023-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绿竹猗猗轻留痕

事实层面即教什么。

按谭老师的解读来讲,要去除随意化,点状化,两极化。

说到随意化,不免想到自己上一学期教《慈母情深》的设计,这也是我一直耿耿于怀,难以饶过自己的一个失败案例。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一篇散文,接住四个镜头,表现了母亲的辛劳伟大。但是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又依着自己的解读随意化了:品味四个镜头,感受母亲形象之后,我竟然增加了一个环节——感受我对母亲的爱与感激。跑到文本之外的原因,是太过随意化。一篇文章也许有很多的教学点,但是终究要选择哪一个教学点,还是要依据问题,依据作者的思想。

点状化,是我们语文老师备课时的一个常态:拿到一篇文章,就开始逐句剖析,却没有看到文章的整体面目。王荣生教授提醒说,语文老师拿到文章,要先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再以研究者的身份阅读,最后一层才是做为语文老师。和谭老师的这篇讲座稿相结合,不难看出,普通阅读者关注的是整体,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整体感觉。研究者关注的是语言表达和写作特色。语文老师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这些语言文学转化为教学活动。

两极化是要么重人文性,要么重工具性。但事实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你的情人已改名叫玛丽,你却送他《菩萨蛮》”,作者余华的这段话,正是在表达语言文字所承载着人文与情感的特征。

如何避免阅读教学这三个问题?扎扎实实的进行文本解读。

谭老师的回答是:文本解读,首先关注整体。这一点很有必要,但于我来讲却是第一次听说。我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庄老师评课时,说应该有整体意识,这点我没做好。当时我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可是现在,我认同了,确实应该先关注总分总结构,再去讲观点和证据之间的关系。如果关注整体,教法上,一定会有大的调整。从整体结构入手,再次回忆观点的提出和总结,接着关注三个例证,继而发现三个例证中的相同之处,再将阅读链接中的事例摆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证明观点。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会得到什么?观点提出,证明观点的方法,事例的选择。当然,也许可以更高位一点,站在整个单元去看:论证观点的方法多种多样——《学奕》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观点,《真理》从三个结构相同的事例说明观点,《两小儿辩日》孩子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论证观点。以这样的大单元视角回看文章,也会重在事例的表达及选择上。

其次是要关注文本的内部特征。内部特征,主要指语言特征(叙述角度,思路结构,具体字词)。具体字词展开描述:关注特殊字词的深层含义、关注反常态的表述、关注看似矛盾的描述、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关注各种关系。谭老师只是对字词展开了方法指导,但肖老师和祖庆老师,似乎指导的更全面一点。

肖老师文本解读有“九条背课法”。关注到文本、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九条备课法关注到“ 内容和形式”“共性和个性”“宏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所以又要把肖九条转一次。

祖庆老师在书中以《长城》为例,也是从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宏观与微观来谈的。这样看来,拿到文本,看过了教参,那不是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怪不得徐文祥老师在一次交流中说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写上万字,没错了,是得上万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