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与口碑
墓碑,是活着的人为纪念逝去的亲人在墓前立的石碑,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碑石文化。
口碑,则是一个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亦是众人对一个人的评价。
在古代,竖碑立传是帝王将相、朝廷官员身后享用的“专利”。就是在近代,那也是达官贵人、有身分地位、有经济实力的人家才能做到的事。他们竖碑不只是纪念逝者,也是为逝者歌功颂德,希望逝者能留芳百世、名垂千古。
历史上与众不同的恐怕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墓的 “ 无字碑 ” 了。一座没有文字的空碑,给世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其功过是非也任由后世去评说。
开国总理周恩来逝后骨灰都没有保存,却在中华大地、亿万人民心目中留下一个 “人民好总理 ” 的绝佳口碑。
改革开放前,老百姓都很穷,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更不要说为逝去的亲人大办葬礼、竖碑纪念了。而今天,为逝去的亲人举办一个像样的葬礼、立个墓碑对普通百姓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了。
清明节回老家给父母上坟。除以前那座 “ 鹤立鸡群 ” 的墓碑外,父母周边又多了几座高大上的墓碑来,和古代帝王将相的差不多。碑上有雕双龙的、有刻双凤的,气派的很。这其中不能说没有一点攀比意味在里面的。
我们当年给父母立的碑在当时也不算小,可毕竟时过境迁,现在和这些高大上比起来已相形见绌。
墓碑上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父母一生勤勉、受尽艰难、养儿育女不易、对子女恩重如山,与乡邻和善相处之类的话。有过仕途或其它经历的则在生平上特书一笔。这些也都没有错,这就是大多数老百姓真实的一生。但问题是,如此好的老人,为什么有的生前不能得到儿女的赡养和厚待,死后却把葬礼办得要比张三李四家的葬礼更体面更排场,墓碑更高更大?
也有名不符实的碑文。有一座高碑、大碑,似乎把先人 “ 抬 ” 得有点高,“ 吹 ” 的有点大。就在我父母的坟墓前。除过那些套话外,让我忍俊不禁的是介绍其母生平时竞说母亲 “ 出身名门闺秀 ” 。让我这个外人看了都觉得脸红,倘若其母地下有知,会羞的无地自容。在我的记忆里,他的母亲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家庭。
生平名不符实不说。俩个儿子也属富裕家庭,生前对其母并不怎么好。母亲活着的时候大儿子经常咬着牙对其母说 : 你不死,哪里有象我这般年纪的人还在叫娘。窥一斑可见全豹,生前的境遇可想而知了。
当今社会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薄养厚葬。老人生前“轻若鸿毛”,被子女视如草芥、当做累赘。像踢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的没人要,凄凄惨惨的活着。有些甚至被虐待。但死后却 “ 重如泰山 ” 。请名厨大待客、请名演唱大戏、周年祭立大碑,隆重且风光的很。与其说是让老人走得体面,倒不如说是为了自己体面;名为逝者树碑立传,倒不如说是为生者扬名立万!
我并不反对人去世后其亲人为逝者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也不反对立碑、立大碑纪念,也不嫉妒别人立的碑比我家立的碑高大上。我要说的是墓碑不光是纪念先人的,也是立给后世人看的。短短的几句碑文要把一个人的一生一世浓缩在方寸之间确实不易,人死不提过错,歌功颂德无可厚非,碑大碑小都无所谓。但生平事迹要真实,不能虚假;歌功颂德也要有个度、有个分寸,有些话得掂量着说,更不能说言过其实、把先人捧上天的话。
再者,碑文应对逝者充满敬意和感情 。应是 “ 活着的人用心、用情、用泪、用爱写下的语句 ” 。真实碑述逝者一生,才能见出儿女对逝去亲人的感恩缅怀之真情。
无论任何人,不管穷与富,自己的老人在世时应尽心尽力孝敬他们,善待厚养他们,把儿女的赡养责任尽到、孝心尽到,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给自己在社会上、在乡邻亲友熟人中留下一个好名声、好口碑,为自己的儿女做出一个好榜样。这比老人去世后举办一个隆重的葬礼、在墓地上立一座高大冰冷的石碑要强的多。
一 个 “人”,一撇一捺,一生都在 “ 写 ” ;一个人,一言一行,都是逝后墓碑上的一笔一画。务必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书写。
金碑银碑不如一个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