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定义和时间颗粒度
今天上午会议又迟到了。
一家曾经的上市公司的副总约我聊基金的事,之所以说曾经,是因为公司被摘牌了,摘牌前市值过千亿。
快到约定的时间,微信上问我:还有多久到?
我赶紧给回复:还得30分钟,有点堵。
自从不用每天按时打卡上班后,几乎已经忘记了西二旗北路拥挤的早晨,西二旗这边聚集了百度、新浪、联想、网易等等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每天早晨从西二旗北路一直堵到后厂村路,曾经程序员们被堵在路上,都会开玩笑感慨,如果不是今天西二旗北路太堵,中国互联网至少快速发展30分钟。
为了避开西二旗早晨的拥堵,我已经很久没有在上午约见过人了。这次失算,又被堵在路上,好在目的地不远,在健德门,赶紧换乘地铁,6站地,13号线转10号线,有惊无险,迟到了15分钟,正好碰到约见的副总在门口抽烟室抽烟。
昨天也迟到了,是在微信上。
前天答应给大姐发一份材料,但是晚上手头有点事情就给耽搁了,昨天下午一出门,大姐微信上催了:过了20多个小时了,你的材料怎么还发不过来?
我这赶紧取出电脑,在车上把材料汇总好,赶紧发过去,而且还得道歉,不好意思,失误失误。
迟到这事不好,影响个人品牌。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只是影响力或大或小。
我们再弱,在孩子眼里也是巨人,我们总觉得我们做的每件小事都微不足道,其实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是打着我们个人LOGO的,都会被有心人记住。
迟到就是对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削弱。
但是迟到怎么定义呢?
迟到1秒钟算不算迟到?迟到1分钟呢?10分钟呢?
这里就涉及到时间粒度的问题。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每个人的时间粒度是不同的。
比如说古人的时间粒度就很宽松,时间颗粒度可能是按照季节划分,两人约定会见时间,经常会使用这样的方式: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就是我们相见之日。
这就是约了一个时间段,古时候交通不发达,车马很慢,这样约时间倒也无可厚非,就算你迟到了一个星期,只要是花还开着你就不算是迟到。
后来发展到用日晷、看太阳、计数时辰,时间颗粒度细化到时辰,约见时间可以精确到时辰:明日子时我们相约城门一决高下。子时是23:00~00:59,也是比较宽松,两个小时之内,你能到就不算迟到。
但是现在有了精确的计时,时间粒度再次被细化,可以精确到时分秒。
曾经有位央视主持人预约采访王健林,她和摄制组迟到了3分钟,结果王健林当着她的面,坐着车绝尘而去。
这位主持人感慨说,一分钟不等,一点脸不给,老王就是霸气。
其实不是老王霸气,而只是时间颗粒度也许是1小时的他,无法理解,对一个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的人来说,3分钟意味着什么。
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
2016年的时候,王健林的一张行程表在网上流传。
这位65岁的中国首富,每天4点起床健身,飞行超过6000公里,出现在2个国家3座城市,最终还要在晚上7点10分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成功人士的时间安排很紧凑,我们多少有所耳闻,但是具体如何安排,这还是第一次看到,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即使是海南省领导这么重要的会见也只给了15分钟。
另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英国电子邮报资深记者Mary Riddell说,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握手,则按秒数安排。
这哪里是把时间切成颗粒啊,这简直是把时间碾成粉末啊。
5分钟商学院的刘润举例子提到过。
2002年,比尔·盖茨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格里拉参加一些重要会面。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我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每个会议室都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签字的重要客人。比尔来了之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王健林是15分钟,盖茨是5分钟,大部分人是1小时,半天,甚至一天。
恪守时间,是职业化的最基本要求。
为什么很多人看似并不守时?是因为他的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
我接触的一些领导的时间基本是按30分钟计算,申请接见的时候,给留出的时间就是30分钟来算的,比如下午3:00~3:30,那我就不能耽误领导的时间,2:50分就准时在楼下等着了,不能提前上去,因为领导还在接见上一波客人。
有时候也迟到,迟到的次数多了,领导嘴上不说,心里就会犯嘀咕,什么段位啊,还得让我等着,可能下次再想见,就难了。
当我们以领导的思维去规划时间安排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了,比如以30分钟作为单位安排时间,那么1分钟就是守信时间单位了,超过1分钟,那么就会让人不快。
我见领导,去的时候喜欢坐车,因为不用挤地铁,衣服整洁,尤其是夏天,不用出一身汗,但是在北京坐车就有拥堵的风险,有两次我就因为拥堵迟到了,所以那就要更改计划,早出门,预留出可调整时间。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别人的时间粒度,那么就会给自己的个人品牌增加上惜时如金和守时守约的标签。
知道了时间颗粒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如何运用呢?
首先是要理解别人的时间粒度。
有人时间粒度是半天,有人时间粒度是15分钟,时间粒度为半天的人如果迟到,时间粒度为15分钟的人就很不快,然后时间粒度为半天的人就会评价时间粒度为15分钟的人耍大牌,迟到几分钟在他们看来没啥,但是对于时间粒度是15分钟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不可容忍了,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有人时间粒度为1天,他们观念里是:明天你来北京?顺道来天津看看我吧;而时间粒度为半小时的人观念则可能是:这事微信说不清楚,我给你电话说吧。
站在每个人的角度上,时间粒度多大多小都是对的,但是当我们要和时间粒度不一致的人一起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要理解对方的时间粒度,如果对方时间粒度是半天,那么你可能就要提前督促他准时到,如果对方时间粒度是15分钟,那么你可能就要督促自己准时。
其次,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时间粒度。
前几天有一位新朋友约我吃饭,只是吃饭,聊聊天,地点在朝阳,正巧我这几天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婉拒了,新朋友可能会想这小子摆什么架子,其实真不是,从海淀到朝阳,来回就要3个小时,我可能真的排不开,吃个饭可能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解决,但是来回半天就没了,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
我们也要不断审查我们自己的时间粒度,当我们面对层次比我们高的人的时候,就能体会时间粒度的不同了,我们想要达到那种高度,也要按照这种规划,来设定咱们的时间粒度,比如以前咱们约人开会,一般是多久,如果是一约就半天,那下次可以试试把会议时间定为两个小时,除非是需要细化的大事,其他的琐事,两个小时足矣。
当时间粒度提升到以30分钟计算的时候,我们每天的规划就会变得更有意义,而我们的个人能力提升也更有效率。
最后,就是可以用一些工具来规划自己的时间粒度,比如手机自带的行程表等等,都是以半小时计算的,每天早晨或者晚上时间,把自己接下里的形成按半小时规划,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这种时间粒度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工作时候和休闲时候就不一样,开心的时候和寂寞的时候就不一样。
下午来学校注册新学期学生证,到五点前都没什么事,寂寞无比,坐在外边座椅上抱着笔记本写这篇文章。
偶遇研究生时候的老同学,他在那家亏损很厉害的出行公司工作,难得遇见,坐着聊乐一会,年前他女朋友出国,走之前和他分手,当时一起喝过一顿酒,之后很久没见,结果这次年后回来,因为入职不久,资历不深,被这家出行公司给“优化”了。
聊到个人规划更悲伤了,今年经济不好,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好做,公司难找,融资难拿,项目难做,工资难涨,谈到悲伤处,我俩都沉默了许久。
忽然抬头,座椅前有棵树,花已经开了,看了一会。
我打破沉默,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花已经开了。
他也不抬头:嗯。
我就问他:你可知道这树上的花已开了几朵?
他依然不抬头:17朵。
我的心沉落下去,笑容也冻结了。
因为我刚数过。
我了解一个人在数花时,内心是多么寂寞。
如有启发,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