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在语文教学中诗意地栖居
让幸福在语文教学中诗意地栖居
时间:2019-03-05 02:25:04 来源:笔之家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感知幸福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而学生是否拥有爱的能力,应该是衡量他将来能否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准。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应该首当其冲地承载着这种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所以,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因素,让幸福在语文教学中诗意地栖居,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指数。
一、“听”出美
语文新课标在“听”的方面要求初中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会倾听不仅是一个人优雅沉静的素养内涵,也是其获取幸福、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除了利用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外,还精心策划了“听名人”活动。因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能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在精神和品格上都是超凡脱俗的。无论哲学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你都会发现一共征:他们的生命关怀力、精神能量大得惊人。除学术成就或艺术贡献,凡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性、日常性问题,他们全数涉猎。其精神之浩瀚、视野之辽阔、生命行为之丰富、人格之璀璨是与专业成就成正比的。所以“听名人”,是让学生升华自己思想境界,培养高远人生理想的最佳语文教育途径。在这个时空的讲台上,学生们触摸到了居里夫人美丽外表下为人类科学事业痴迷忘我的高贵灵魂;惊叹于波伏瓦为了女性的独立尊严而终生摒弃婚姻桎梏的自由灵魂;叹惋于优雅高贵而又才华惊人的英国女作家伍尔芙二战期间与自己挚爱的伦敦城共亡的爱国灵魂……在这个“听”的美丽时间里,学生们的灵魂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是如此接近,如此默契!他们受到了人格上的圣洁洗礼,精神上的纯净升华,从小就逐渐具有胸怀天下的大爱境界,在自己快乐幸福的同时,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为人类谋幸福的名人。
二、“说”出彩
语文新课标在“说”的方面要求初中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所以语文教师要通过“说”的训练,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口齿伶俐、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向别人传递自己合理的愿望和诉求,甚至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尊严做必要的辩论、抗争。
笔者对学生“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来实现的,同时还利用语文自习课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如复述名著故事情节、评析一位名著中的人物、不同主题的辩论赛、演讲秀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演讲秀风采”最受学生欢迎。这项活动的要求是让孩子们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自己每天生活的身边发现美好的人和事来加以描写述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真敏锐观察生活的能力,又能让他们用一颗感动的心去体悟感受身边人真善美的风采,逐渐提升自己爱的能力。
三、“读”出情
语文新课标在“读”的方面要求初中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语文教学的诗意幸福感还要体现在对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声情并茂的品读赏析上。
让笔者至今难忘的是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的情境。中年时已成家有子的朱自清写这篇回忆青年时父子情的文章,原因归于他已是风烛残年且体弱多病的父亲从扬州老家寄到北京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可能“大去之日不远也”,这勾起了朱自清无限的伤感和愧疚之情。因为他父亲年轻时私生活的原因,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感情一直都不好,基本上不相往来。但毕竟是血浓于水,父子间的血缘关系是任何东西都阻隔不断的。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人生最大悲哀,朱自清对父亲强烈的爱喷薄欲出,感慨万千,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了年迈、体胖、蹒跚的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为当时已经二十多岁在北京上大学的朱自清买橘子的感人背影。这个“背影”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已经成为了如山父爱的代名词。想想《背影》中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
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是主要采用反复朗读、诵读的方法。在一遍遍不同形式品读、背诵经典片段的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文章之外的隐性背景信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步步深入。特别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满含深情地诉说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独特方式后,再来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课文,很多同学读时都不禁声音发颤了。笔者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也不禁想到了早逝的父亲曾经呵护自己的一件件往事,可在他老人家活着时却从没向他表达过谢意和感激之情,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刻骨铭心的痛一阵阵涌上心头,泪水无法遏制地无声流下,导致朗读时都变了腔调,学生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都悄悄地抹着眼泪听着,轻轻的抽泣着,心中一定也在反思着要珍惜在父母身边时的幸福时光。
四、“写”出爱
语文新课标在“写”方面的要求初中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等等”。所以诗意的语文教学还体现在语文教师能让每一位学生潇洒自如地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文诉我情”,以最细腻的笔触、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感知人世间的幸福和关爱。
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真诚地敞开心灵的大门,在批阅那一篇篇流淌着学生真情实感的稚嫩文章时,不要仅仅冷冰冰地从写作的技巧、方法的角度去评判、去审视,而要更多地从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的角度去小心翼翼地呵护、关爱他们,尽量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学生灵敏的写作触角才不会被压抑在坚硬的心灵躯壳里。只有心灵得到了自由的人,才会具有赤子豪情般的坦荡磊落,才能毫无芥蒂地凸显人性的本真与美丽。
刚接手这一届学生的时候,一百二十多人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总是一脸悲情的女孩子。她相貌平平,不爱言语,眉头紧锁,好像落寞与孤寂已经和她如影相随了。于是笔者找到她的班主任,让她担任语文课代表,这样笔者和她交流的机会就多了。有几次笔者想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交流,但都被她坚硬的外壳给拒之门外了。
终于破冰的机会来了。开学一段时间后,笔者抓住教材要求学生写一篇《我最爱的人》的机会,与她有了心灵碰撞。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父母亲人的关爱等题材,流露出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当打开这位女孩的作文本时,笔者就被开头的一段话给怔住了:“我最爱的人都在天堂里!亲爱的姑姑,敬爱的舅舅,你们在天堂里还好吗?你们知不知道,我每天都在想念着你们!我每天夜晚都是在泪水中梦见你们的……”读到这,笔者的鼻腔一阵酸痛,泪水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一方面是由于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另一方面是因为是笔者终于明白了自己挚爱的学生悲情的原因了。这么小的孩子就遭遇到了人世间最残酷的生离死别,并且竟然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就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打击是何其惨痛!两位亲人去世后,从没得到过任何人心理安慰的她从此关上了快乐欢笑的心门,只与落寞孤寂相伴了。
看完她滴血涕泪般的悼文,笔者的心情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自己曾经类似的遭遇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心灵也随之一阵阵痛苦地抽搐着,往事不堪回首啊!最让笔者矛盾的是,自己该怎样安抚这颗敞开了心门的幼小心灵呢?虽然笔者已在她的笔记上写下了一大段鼓励安慰她的话语,但此时此刻那些话语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了。如果拿自己的切身经历开导她,就要把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再重新撕裂开,自己还不知道能否在学生面前把持住自己,万一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哭了起来……思量再三,笔者还是决定让自己的学生尽快地快乐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找一个清静的晚自习,笔者温柔小心地开启了我们的话题,她的眼圈就开始红了起来。笔者极力地控制着自己,尽量像叙述别人的事一样把自己在短短半年内痛失三位亲人的经历告诉了她,让她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又结合自己怎么从悲观绝望中走出来的心理历程让她知道“死者长已矣”,最重要的是活着的人要擦干泪水积极乐观地活下去,才是对故人的最大安慰,才会让他们含笑于九泉之下的。她一边投入地听着一边抹着流不尽的泪水。笔者也曾几次哽咽,真想把她抱在怀里痛哭一场,真是同命相怜的人啊!但笔者还是忍住了,怕场面失控带来负面的教育效果。最后她走时只是向笔者深深地鞠了个躬,一句话都没说。
第二天作文本又收了上来,笔者迫不及待地快速找出那个女孩的作文本:“……昨天晚上我非常感动,没想到外表这么严厉的沈老师会这么关心我,会因为我的一篇文章专门找我谈心,安慰我。更没想到这么坚强乐观的沈老师竟然比我还不幸,她失去的亲人是父母亲和奶奶呀,那该有多痛苦呀!真不敢想象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她每天还这么认真负责地工作,虽然不是班主任,还这么关心我们。沈老师,谢谢你!你放心吧,我一定听你的话,快乐起来……”从此那位女孩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慢慢地成为了一个快乐幸福的女孩子。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幸福在语文教学中诗意地栖居的些许感悟。虽瑕疵斑斑,但足见笔者的良苦用心,在学生们的身上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教育效应,看到学生们一双双越来越和善安宁澄澈的眼睛,笔者内心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所以,只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就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萌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一定会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添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221116)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5年5期
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