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Le Nuage每天写1000字读书

《苏菲的世界》阅读札记 02:雅典三巨头

2017-04-27  本文已影响697人  e6793c73869a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自称是一个无知的人。人们对无知总是怀有极大的恐惧,而承认无知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尽管成语「大智若愚」指出了一个可能的真相,人们仍然更愿意接受表面的现象与自己经验的判断。在漫长的一生中,要揭露这种可能性是极其危险的,往往在几世之后,后人才能不痛不痒、气定神闲地审视历史的错误与相似。

「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更具爆炸性。」

这或许对现代教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传授既定的知识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优秀的老师会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调皮的学生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经习得的种种知识。苏格拉底就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与他谈话的人都是身怀知识或技能或生活伦理的师者。他从未将他的思想与哲学观念撰述成书,正因为他从未自认为有资格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真理只能通过自我内在的启迪而自主发现,任何外因要么是诱导要么就只是诱惑。

小金猜想,也有一种可能,苏格拉底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当时人们在内心深处感知到真理时所创造出来的哲学家形象,柏拉图将这个形象以他的对话体文本流传于世。

作者在引出苏格拉底时不得不分辨两个词:

Sophist:有智慧的人,智者。即身怀知识、技能或生活伦理的师者形象。

Philosopher:爱智慧的人,哲学家。爱智慧因而求师于有智慧。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认为自己有智慧如同承认自己无知一样危险。然而人们偏偏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指引人生的困苦,从而排斥真正爱智慧的人,——苏格拉底便是因此罹难。

尽管Sophist在如今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译者将它译为「诡辩学家」,讽指吹毛求疵、诲人不倦之人。

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孩子都是Philosopher,每一对父母都是Sophists。
<br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柏拉图

理型的世界:人的感官所体认到的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流变的,感官世界的背后有一个理型的世界永恒存在,它包含着所有不同事物中绝对的特质,即我们何以辨识出一匹马之为马。感官世界中形色各异的马皆是理型世界中马的原型的影子。

洞穴神话:假设一生都生活在地下的洞穴,身体被束缚住,背朝洞口,只能看到洞壁上由洞外的光所投射的影子,以为这个世界便只有这些晦暗不明的影子。一旦挣脱束缚,来到洞口,看到这个世界斑斓的色彩,一定会大为震惊,「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

在宗教文化中,凡人时会受到神明之光的照耀,顿悟人生而有罪的无能,或在圣光的沐浴下洗心革面,都似在说明理型世界的存在,也说明人类确实是神明以自己为原型所造就。

灵魂的不朽:与宗教文化不同的是,柏拉图认为人自出生以前就已存在于理型世界,因而降生到感官世界中,常常会感到似曾相识,便是肉体与灵魂的短暂融合,尽管已经忘了曾在理型世界的一切。而我们死后也终将归于理型世界,有些像中国神话里的神仙下凡历劫;神仙是否有凡人这般不计其数,我们也不得而知。

理想国:柏拉图将其对理型世界的完美想象应用到感官世界的政治体制。如果有什么是不会流变的,那便是人与生俱来的理性。他将国家比作人体,认为各司其职便能成就理想国:

身体——灵魂——美德——国家
头部——理性——智慧——统治者
胸部——意志——勇气——战士
腹部——欲望——自制——工匠

然而,人终究不是为了理性而生,也不会为了理性而献身。历史经历了无数次动荡才明白以人为本是治国根本。作为乌托邦的影子,理想国的蓝图只能是不完美的二次元梦想。
<br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亚里士多德

在柏拉图的学院受教二十余年,却没有继承柏拉图理型世界与永恒论的哲学观,甚至指出了柏拉图的诸多误区,可见柏拉图的教育方式并非灌输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领悟。话虽如此,柏拉图的学徒众多,亚里士多德只有一个。

他指出理型世界应后于感官世界,且并非如神话般永恒。理型世界的原型是感观世界中事物能够被辨认与归类的「形式」所在。人是在见识过这个世界之后才逐渐形成理性所依赖的「观念」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质料」包含潜能,使其可以具现为具有某种形式的事物。「潜能」意味着可能性,但有其局限,——一只鸡蛋可以成为鸡,也可以成为餐桌上的食物,但不可能成为鹅。

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之根本在于为自然界的任何行为找到四种因:质料因、主动因、形式因,以及目的因。前三者可直观地被判断,而目的因则可能是潜在的,它未必是自发的动机,但在某种目的下,促成了大自然的平衡或某种特殊的需要。它可以被看作事物的潜能之一种,在「成为」之外,还有「为了」。因果律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因果报应,还有事物之间的因果循环、相生相克。

亚里士多德将世间万物分门别类,发现了理性思维的逻辑。苏格拉底将智慧从秉有普遍理性的个体内心激发出来,柏拉图沉浸在他神话世界的完美理型之中,而亚里士多德为人类的理性发明了启蒙与训练的方法。在「自然的层级」中,这是人类优于植物与动物的特质,他将这看作人拥有「神的理性」。如果要为宇宙的运转寻找一个目的因,它一定不是为了自然界之中的任何事物而推动,或许存在以上帝,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此外,亚里士多德堪称全面的天才。「天才」的说法或许有些浮夸,但他对每一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他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科学,影响了之后一千年的西方世界。他过于信赖因果论的逻辑,即便其师柏拉图指出女人与男人拥有同样的理性,他依然在阴阳辅成的关系中推理出「男人提供『形式』,女人则仅贡献『质料』」

事物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其自身也有潜在的天性与超越性;逻辑学教会我们思考,观察与发现则更仰赖于天分与灵性。毫无逻辑的思考其实也很有意思,有时理性无法解释感性体验中难以推理的内在逻辑,这也是诸多哲学家遭逢的悖论,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作为形式的)理科男与文科女各具有将对方逼疯的潜能。

生活中处处是悖论,譬如优秀的哲学家一定不具有社会型人格,尽管他可能疯狂地参与社会活动,譬如艺术家一定要失意才会创作出惊为天人的作品,而这部作品令他得意。幸好大多数人都不是哲学家,并不致力于解决悖论,只需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可以顽强地生活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