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从真诚地理解那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

2023-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安之腾

1.可怕的冷漠

这是一个家庭教育主宰孩子命运的年代,双减政策的切实落地,让无数家长为之焦虑不已。曾经的那些专属于学业的压力,如今更多地转移向了家庭教育这个主体。如何扛起家庭教育的重任,身为社畜的父母,也只能发出无尽的叹息。

工作赚钱重要,子女的学业也很重要。生活从来都没有办法平衡,尤其是在两头压力都重的情况下。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不得已,我们只能选择不断地强大自己。这固然是一件好事儿,可这强大背后的脆弱,却也显示出了人们在重压之下的不堪一击。

我们收起了很多的情绪,包括可贵的同理心。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只知道,抗压力意味着遇事不能随便地哭泣,却忘记了,松弛感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同样的可贵。

“上进”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业当成自己的KPI,严格的时间管理之下,是孩子们的疲惫与冷漠。这种疲惫与冷漠,不是出于孩子自己的选择。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种生存妥协,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长们更看重的学业上,孩子们开始学着封闭自己的感官,以更高的效率,去应对一个又一个考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觉得“善良”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格,因为善良不能变成分数;在这种情况下,热爱大自然,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并不难,根本无法体现出努力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保有爱心”更是最不值得夸耀的品质,因为这品质并不是多么地稀缺。

人们喜欢标榜“自律”,人们喜欢夸耀自己的“责任感”,人们喜欢表达自己的“豁达”,孩子们仿佛更优秀了,但又好像是病了。家长们好像是开心了,但是孩子们好像除了学习这件事情,其他的都不会做了。

这世界不该是这样子的。双减的政策推行与否,也不是关键性的因素。说白了,还是为人父母的心态没有摆正。成年人把自身的焦虑,过早地传递给了孩子。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淡漠的外壳去包裹自己,这正是如今我们最为忧心的所在。

2.走进孩子的内心,向李斯佩克朵学习

想要让孩子重新做回孩子,我们身为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我的榜样,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她是一个犹太人,幼年时,跟随父母,从乌克兰移居到了巴西。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喜欢写作。1944年,她发表自己的处女作《濒临狂野的心》。这部作品的发表,在巴西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在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多部作品,《光》《围困之城》《黑暗中的苹果》等等,都是她的代表作。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能够收获如此多人的喜欢,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以至于后来,有人说她是“自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又说她是“巴西的乔伊斯”,我一点都不觉得过誉。正相反,我倒是觉得,哪怕是这样的形容,都还不足以概括她的独特性。

作为拉美文坛的一朵奇葩,她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表现,也格外出色。近来,她的作品受到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还要多多感谢浪花朵朵旗下的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是天然偶成之作。它源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真实生活。在陪伴两个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心得沉淀,用2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这个系列的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一共有五本,它们分别是《爱思考的兔子奇事》《母鸡的个人生活》《星星是如何诞生的 ——十二个巴西传说》《小狗告诉你的真相》 以及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部《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

3.你眼中的小事儿,可能正是孩子心中的天

《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是一部绘本,它文字部分的作者,是李斯佩克朵,它图画部分的作者,是李斯佩克朵的孙女玛丽安娜·瓦伦特。玛丽安娜与李斯佩克朵未曾谋面,但她们心意相通。这本书从小鱼之死说起,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

所谓生活,无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每个人都要面对,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

生命的最初,总是无限的喜悦。就像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们,他们总是那么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然而,随着逐渐地长大,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死亡终将来临的命运。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是一个有着温柔爱心的母亲。但哪怕如此,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对于生命的消逝,也还是有着无限的遗憾。《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正是记录着这一系列的生命的无声消散。

从孩子们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小动物们讲起,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曾因为自己的粗心,而饿死了儿子的两条小鱼。这在很多人眼中,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知道,这件事情,会伤了儿子的心。

也正是怀着这种无尽的歉意,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在《李斯佩克朵童心故事:从小鱼之死说起》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遭遇。

4.从小鱼之死说起

从小鱼之死说起,李斯佩克朵为孩子们讲述了她生命中那些“不请自来的动物”。她喜欢的猫咪,被家人藏到了别处。对于家中的耗子,她也常常觉得它们可怜,因为它们不适合被人宠爱。对于蟑螂,这样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生物,她也在消杀之余常常觉得命运的可悲,没有人想要对蟑螂好一点,除了蟑螂自己。对于蜥蜴,它可以吃掉那么多的苍蝇和蚊子,它虽然是大功臣,可她却总是对它们的饮食品味感到不适。

除了这些“不请自来的动物”,李斯佩克朵对于那些受邀而来的动物们,也是满怀柔情。兔子、鸭子、小鸡、它们都是可爱的动物。但是,离开了母亲的生活,也常常悲戚。对于小狗,她的心绪是更为复杂的。在意大利,她养过一只狗,她还给它起了个巴西名字,叫作迪莱尔曼多。这只小狗很喜欢李斯佩克朵,但却不喜欢洗澡,所以,它的身上,常常散发着“小狗味儿”。还有一只狗,是一个美国狗,它叫杰克。这只狗很爱叫,也是因为爱叫,它经常被邻居投诉。为了它的生命安全,她不得不把它送到了空旷的农场。

在这本书里,李斯佩克朵还讲述了乖巧但病重的小猴子的故事,还有一个爱与恨交织的狗狗故事。一只叫作布鲁诺·巴尔贝里尼·德·蒙特威尔第的狗,它有一个好朋友叫麦克斯。它们常常一起吃狗粮,一起玩耍。然而,就算是这样的好友,布鲁诺也不允许它接近自己的主人。因为一个误会,布鲁诺和麦克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几次对抗下,麦克斯被咬死了。在麦克斯死后,布鲁诺也常常怀念它。而布鲁诺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在狗的世界里,它们自己就是法官和警察。”它遭到了其他狗的惩戒,也死了。

李斯佩克朵还讲述了鹦鹉之死,讲到了朋友的狗。她也有遗憾,她没有关于马的故事,因为她觉得马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她在书中诉说自己的罪行,她满怀歉意,为着自己的粗心。她恳请孩子们的原谅,故事也就此戛然而止。

我用了如此之多的笔触,去概括总结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因为这内容的精彩,更因为她叙述的方式,是如此地特别。她没有回避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她详细地叙述着她生命中所经历过的那些动物的遭遇,她没有尝试使用大众最常见的简单的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她与孩子们的真诚对话,没有禁区。

阅读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从李斯佩克朵的娓娓道来中,收获心灵的慰藉。她用坦诚的叙事,安抚孩子们的恐惧。她用温暖的话语,回应孩子们的情绪。她尊重孩子,也发自内心觉得孩子情绪的重要。她能够看到,那些“小”事背后,对孩子们产生的“大”影响。

5.可贵的同理心

回到最初的话题,之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会变得如此冷漠,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父母“爱”的缺失。如果做父母的,都能像李斯佩克朵一样,拥有如此的同理心,在轻灵的对话中,满怀对孩子的关怀,那么,我们的孩子,对于那些生命中的精彩,也不至于如此地抗拒。

带领孩子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瑰丽,这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唯有珍视他者的生命,孩子们才会对自己的生命,更有热情。当我们不再回避死亡、遗憾与分离,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平凡的点滴。

学业固然重要,但从整个生命的尺度来看,活得热情奔放也同样重要。玛丽安娜·瓦伦特的拼贴画,让我们领略艺术的美好。在无数个李斯佩克朵的生活剪影中,我们得以瞥见这位伟大作者的深情。

合上书本,光栅封面的独特设计,让人觉得意蕴无穷。翻译者张晓非的深情解读,也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作品背后的内涵。

关于生命的消逝,关于离别的苦痛,关于遗憾的释怀,在阅读了李斯佩克朵之后,我也生发出了无尽的感怀。当心不再冷漠,我们就能发现生命的热情所在。不管你是多大的年纪,也请一定要记得,要热情地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