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杂说:谈谈市场需求(四)

2016-11-05  本文已影响17人  黑客咖啡屋

(一)

前面我们谈到了面对市场需求的基本方法:跟风;如何区分需求;如何把握强需求。

今天我们谈一下如何明确需求之后把握商机。

(二)

传统商业中,性价比一定是质量与价格相当的,而非低价。然后互联网的加速效应,大大改变了对质量的定义,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是足够好,并且比ta经常接触的已有产品及服务要更好,不关心是否与价格相当,即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较低的价格。

不要认为客户的要求很过分,高质量如何保持低价格呢?

仔细想想,这个现象其实一直在发生,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后来竞争者都秉持这个原则,但是几乎所有的后来居上,都来自对这个理念的认同与实践:打破原有的价值链,让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更便宜。

如何做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足以开一门课单独去谈,这篇就不展开了。

(三)

传统商业中,往往通过售后去迭代产品。然而互联网加速了迭代的进程,通过售后去迭代用户需求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需求”的改进要求,销售的过程就需要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将客户的“准确”需求迅速变成产品的功能或特征。

甚至,在产品与服务定义的初期,就引入客户的“客观”需求,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社群参与手段重新定义产品,虽然我不否认这个说法,显然,客户参与不是目的,甚至也不是重要的手段,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模糊需求与产品之间的界限,重新封装与表达产品。

通过模糊产品与需求之间的界限,将产品导入客户的需求之中,让产品直接表达为客户的需求。

(四)

营销目的是售出产品与服务,但营销的过程越来越接近一种本质方法:销售人而非产品。

前段提到,产品输出为需求。这段可以说,销售输出人格

产品差异化的描述手段,是过去营销发力点,但围绕产品构建差异化,本身局限性特别大,差异点始终就那么多,受众的对于差异的理解特别容易受制于营销宣传的水平。

但是人格化的销售途径,却可以再造需求。

需求,并非单向的,而是营销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结果。

带着这个意识去展开营销策划与销售过程的商业人,会发现更多的需求等待满足。

马太效应,在这里依然有效:了解越多的需求发掘途径,掌握越多的需求实现机会。

(五)

敢于与资本、营销渠道融合。

资本是放大器与资源引力机,在切入需求的时候,迅速将产品覆盖需求的最大面积,在机会面前,商业效率始终是商业项目成败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产品服务多完美,需求切入点多风骚,始终要站在商业效率的角度去考察每个项目策划的商业意义在哪里。

而商业效率必然需要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的融合,不要埋头做项目,起大早赶晚集,这才是最大的商业悲剧。

(六)

照例一碗午间鸡汤:让人满足的是产品,让人舒服的是服务,让人付钱的是营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