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求事业上的幸福,你需要用正确的姿势
身处五光十色的社会中,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羡慕他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
他们穿着华服,开着豪车,戴着精美的佩饰,出入高档场所,行走间魅力四射,让我等一众凡人艳羡不已。
反观我们自己,真是土到掉渣、要啥没啥,工作生活也是事事不如意,真不知道人生为何如此艰难。
在一顿焦虑和郁闷下,发现对现状还是束手无策:工作做着没劲却也必须忍受着做下去,否则就会喝西北风。在这样苦苦挣扎、努力下,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想着现在努力忍受、拼命工作是为了明天,等到有钱就一切都能变好了。
然而,看了《自我驱动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很多外表风光的成功人士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焦虑问题。
《自我驱动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史蒂文·贝格拉斯****,通过自己多年来做过的大量咨询案例,结合心理学家的思想和论著进行思考和总结,写出的一本书。书中很多例子表明,如果在获得财富成功之前没有一个好的内心状态,那么,在获得财富成功之后也很难获得好的内心状态,或者还有可能变得更糟糕。
这个好的内心状态是指什么呢?就是享受做事的本身,完全出自内心的自发自愿地去做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觉得心力交瘁、痛苦折磨,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很有可能在心理方面遇到了些麻烦。而这种麻烦,不仅是普通人有,在成功人士身上也比比皆是,所以幻想自己获得成功之后就一切顺利了,这种想法应当尽早抛弃。
事实上,好多人的成功,是通过父母的设定和规划,为了尽自己的义务,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回报和赞美,或更多外在的东西,驱使自己去努力获得的,而当成功来临时,就往往收获不到喜悦,反而会变成失去了目标的茫然的痛苦。
尤其是那些看似很有天赋,在职业道路上顺风顺水的人,他们因为过人的天赋而更容易受到外界赞美的影响,从而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真正的成功,应当是让人满足和快乐的。这也是书中分析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的过程,马斯洛认为这个过程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而去做某件事,“类似于儿童无意识地去玩一样新玩具或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那会让自我实现的过程变得更快,这时候获得的成功就能让人体会到更大的满足和快乐。
而且,作为成年人,我们渴望的自由并不是无忧无虑地玩耍,而是自由地去经历和追求能让心灵获得满足的事物。只有经历这样的事物,我们才能真正让内心获得平和及喜悦。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样自然而然的自我实现呢?《自我驱动心理学》介绍了不少办法,我在这里介绍三个要点。在这之中,史蒂文·贝格拉斯强调,每个人的心理因素都和自身成长背景有关,就像因材施教一样,每个人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1.从男女性成功观的差异性出发
男性成功观,偏向于获得高高在上的职位或阶层;女性成功观,会倾向于希望自己更受欢迎。
如果男性不巧的是在自己厌恶的领域达到了这种成功,那他就会非常痛苦,且很难从这种位子上下来转换航道(怕因此而承担过大的失败风险),就会造成更严重和隐秘的内心痛苦;如果女性只呈现一种角色,接触单一的人群,比如说只做全职主妇,那一旦不受欢迎(哪怕事实上做得很好),那她抑郁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女性的解决方法,可以是拓展多面角色,职业+母亲+主妇等等,从多个渠道获取激励源,可弥补单一负面评价的挫败感。男性的解决方法,则是可以向女性学习,承认自己也会有脆弱和软弱,并学会征求社会支持,调整自己,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获得长期成功的机会。
2.以整体视角看自己,积极发掘自己的喜好和优点
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是如此,也许你只是一个小职工,但是你做得一手好菜,弹得一首好琴,这些统统都是你,你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而不是片面单一的,更不是别人评价中的那么简单。
通过审视自己的知识面、兴趣爱好,自己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销售能力以及策略规划能力等等,来认识一个整体的自己,并且尽可能将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比如,将行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结合起来,去做培训或咨询类工作。
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充分结合行业需求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挖掘自己的才能。而在职业发展的进程中,时刻保持自己的主动控制,把握好自己的步调,暂停还是前进都要有个清楚的决定,而不是被逼应对。
去尝试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带来长期多样化的新鲜感,能促使自己更加坦然面对工作上的挑战、创新和改变。就连画家毕加索也是如此,尽管他只从事绘画工作,但是他的画作风格多样,作画媒介也不停变化,通过分散对艺术的追求,毕加索建立了更多元且抗压的自尊。
现在的那些斜杠青年也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有着多重身份,也能从多方面获得激励和满足感,当然,斜杠青年对多重维度的探索并不是蜻蜓点水般的兴趣,他们基本都能保持很好的热情在多项领域深耕。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号召人们要专一、会深挖,比如新媒体文章也要锁定一个领域深耕,但这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在多个方面得到积极反馈,那么他在面对创新和改变时,心理会更坚强,减少对失败的害怕。
3.发现工作中让自己愤怒和恐惧的地方,学会剖析自己
如果对工作整体的把控觉得有困难,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也没那么容易,那可以从工作中发现恐惧愤怒的地方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
比如我通过前一份工作,发现了自己对首饰的喜好超乎想象。这份工作属于食品容器制造行业,车间是洁净车间,进入车间需要穿无尘服,并且不能佩戴任何首饰。因为几乎每天都需要去车间转一转,所以我不可能佩戴首饰。
我取下了佩戴了十多年的结婚戒指和项链,便发现自己一想到在这家公司待下去就一直不能戴首饰,竟然会觉得绝望。原本进公司时觉得这件小事我能克服,却没想到这个问题变得如此巨大。
再加上上司对待我的方式,让我差点崩溃。这位上司在充分肯定我的工作之后,会教训我为人处世做得不周之处,比如我称呼她不大声、不热情,就会被批评没礼貌。这也让我很痛苦,一方面,我本身比较害羞,虽然不至于社交恐惧,但也不是特别热情会招呼的性格;另一方面,对于礼貌的定义,我心中另有一番见解。
在我看来,礼貌过犹不及,太过热情同样对人有负担。另外我还认为,只要存在基本的礼貌,在态度是否热情方面,则最好保持自然本性,可温和也可热情。我曾在前前单位看过有个领导对老板做过一件“特别礼貌”的事情,令我有些反感和抵触——他找不到烟灰缸就用手去接那老板吸烟时掉下的灰,听老板说自己的鞋子好,他就蹲下去摸老板的鞋。
看了《自我驱动心理学》,我就想起这件事,我也才懂得,那些能对老板做到如此地步的人,在这种时刻,他们对自己可能是没有礼貌、没有自尊的,但是,他们那种被暂时压制下的自尊需要在其它方面展现出来,于是他们就要求下属以他们对待老板的方式同样对待他们。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一直无视自己的自尊,压制自己,让自己不舒服,那心理会出现问题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自己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那想办法离开就是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失败而气馁,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不是所有工作都相同,一定要记得这一点。当然,这里面的意气用事和规划一定要掌握好度,完全不想后面的规划就逃避那就是意气用事,规划好了再离开才是理性的决策。
有些时候我们的恐惧和愤怒,藏得更深更难发现,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正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去压抑逃避,然后再去慢慢感受和探索,或者寻求帮助。
从《自我驱动心理学》的这些案例和解读中,我看到很多人存在小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也让我对养育孩子方面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对于养育孩子应该要避免的一些问题书中也有提及,但基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做展开。
整本书中,史蒂文旁征博引,提示了职场中可能出现的焦虑和失控等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应对的办法,非常值得我们一读,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追求成功,无非是想追求幸福,然而财富成功并不等于幸福,只有尊重自己、了解自己,从事自己喜欢而擅长的事业,去面对挑战、创新和改变,才能保持长久的喜悦平和,也才能获得自然而然的真正的成功。
所以,就如书中说的一样,幸福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词,而不是一个可以获得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