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分享——《你好,小孩》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9750/c3481329b93ff81a.jpg)
最近每周都会在“樊登读书”听1-2本书,大部分是关于亲子和育儿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新晋父亲,更应该多学习一些关于亲子关系和养育孩子的知识。
今天在上下班的途中,把这本《你好,小孩》听完了。以往听完之后也就过了,能够吸引的非常有限。所以我决定还是要把听完之后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输出才是更好的输入。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小萌,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也是一名亲子教育专家。她提出了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她认为用善意去对待孩子、照顾他们的情绪、信任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键时刻加以指引,就是最好的养育方式。
首先提出了一个概念:善意养育。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对待孩子其实是缺乏善意的,其中有两个例子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有一次作者的女儿想看电影,但作者工作忙没时间陪,所以跟孩子约定好自己去看,妈妈在旁边的咖啡馆工作等她。作者把女儿带过去检票口,检票员是一个年轻小哥,当他看到孩子去一个人进入看电影时,一开始有点诧异。然后他做了一个举动,告诉孩子等会出来的时候不要跟大队走常规出口,还是走入口出来,妈妈可以在入口这里等,以防走丢。后来作者去接的时候,检票小哥提前把作者放进去接孩子。作者说,这是她人生第一次没有买票就进了电影院。这位小哥的善意一定会让孩子以后更好的对待他人,也更爱这个社会。
另外一个例子,是作者孩子班级的同学一起去博物馆玩,其实二年级的孩子吵闹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博物馆的管理员却大声的呵斥他们,让他们不要吵。这让孩子们以后都不想再来博物馆了。其实这位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对待这些孩子。
当我们对孩子发出善意的时候,未来孩子也会将善意传递给更多的人。年轻人也会为人父母,小孩子也有长大的一天。
那如何打造儿童友好环境呢?需要从六个维度打造。
一、友好小孩:精神独立、天赋自由
孩子也需要学习怎么样才是对自己友好的,但前提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其中说到留守儿童的例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给留守儿童贴了一个可怜的标签。但其实不是,留守儿童也可以得到父母很好的爱,虽然没办法天天陪在身边,父母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爱。比如在寒暑假带孩子到所在城市玩,了解父母的工作;通过电话或视频真切的关爱孩子的生活。退一步讲,留守儿童没有父母过分的管教和干预,可以充分的释放天性,在这一点上好过有控制性父母在身边,打击孩子、压抑天性。
二、友好妈妈:本能地爱、理性地教育
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也需要正确的方式。我们要做善意的妈妈,但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绪。有情绪很正常,妈妈也不是圣人。但是不能通过辱骂和打击的方式表达情绪,比如“你怎么这么蠢”,“你这么不听话,以后会有什么出息”。这种方式只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应该用“我”开头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比如“我很难过,花这么多时间收拾的房间又乱了”。并且在事后“灾后重建”,及时向孩子解释会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那孩子就能理解妈妈,并且做出相应的改变。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学会做60分妈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不必对自己过分要求。
最后一点,妈妈要做孩子的“副驾驶”,而且是少唠叨的“副驾驶”。这个比喻太好了!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掌舵,父母只是引路人,在必要的时候给到孩子建议和帮助,但最终的决策一定要交给孩子自己。
三、友好爸爸:父亲身份的有效觉醒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做“丧偶式育儿”,其实这种说法兵不利于夫妻合作养育。爸爸真的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因为父母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父亲角色意味着秩序、规矩,需要给予孩子自信与力量,并且应当有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当孩子说起爸爸的时候,可以感到很自豪,比如“我爸唱歌可好听了”“我爸爸跑过好多个马拉松”“我爸爸的川菜做得可好吃了”。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位友好爸爸。
四、友好家庭:亲子共创能量平衡系统
父母应该是养育孩子的主力,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个角色千万不能颠倒了。祖辈只需要爱孩子,不需要管孩子,管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的父母就行了。现实中,很多祖辈过分参与,两极分化严重,核心就是因为他们体力不够。没有功夫和精力去学习、去应对各种孩子的问题。要么就是用吼叫、威严来控制孩子,要么放纵不管,让他开心。
在我们家,管教孩子这件事我和我老婆已经达成共识了,长辈帮忙更多的是照料生活,但如何教孩子,一定是我们做主导,长辈要听我们的。时代在进步,当年长辈那套养育孩子的方法和理论,放到如今已经行不通了,甚至很多都是错误的。
另外家庭不应该成为道德的审判场,不要定家规,而是制定柔性的行动指南,给孩子留出一些可以调整和商量的空间。我们要做到,既要有爱,也要有规则。
五、友好学校:重塑儿童认知世界的阶梯
学校是孩子学生时代教育的主战场,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双减之后,很多学校已经不允许给孩子排名了,其实过分的竞争不利于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因为这个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合作的,而不是竞争。孩子是为自己学习,而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而学习。让孩子时刻处于竞争的紧张状态,不仅会过分消耗他的精力,也会损耗他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
有一个陶行知先生的例子也让我记忆犹新,这个例子在樊登讲的其他书籍里面也有提到。陶行知先生做校长的时候,有一次看到有个男孩在打架,劝开之后跟他说,你一会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这男孩来了之后,陶行知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颗糖给他,跟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过来,很尊重我;再给第二颗糖说:我让你停手你就停了,说明你听了我的劝;又给了第三颗糖说:我了解到你动手打人是为了帮别人出气,说明你很仗义。这男孩连忙跟陶行知先生道歉,说您打我得了,是我错了。接着陶行知先生给了他第四颗糖说,知错能改,你可以走了。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不轻易的批评孩子,而是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
六、友好社会:共同塑造美好世界的命运共同体
就拿我文章开头的两个例子来说吧,我们不能用对成人的要求去要求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像博物馆这样的公共空间的工作人员,应该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和帮助,而是呵斥和指责。另外书上也说到一个例子,就是小婴儿坐飞机。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妈妈带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坐飞机,给每个乘客都留了一封信和小礼物,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孩子很小,哭闹可能会吵到大家,请多理解和包涵。我很佩服这位妈妈,很有涵养。但她其实不需要为孩子哭向飞机的人道歉,小婴儿根本控制不了,其他人应该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谅解。
我听完这本书,还是很有收获的。养育自己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善意和爱,以后对待别人的孩子,也需要释放我们的善意和理解。当所有人都为构造一个善意的教养环境做出贡献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