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这里指的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用“子”称呼的还有两人,有子和曾子。
学和习:用今天的解释就是学习,学习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为人处事。孔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君子,所以这里的学更多的指的是做好人,做对事。
时习:指的是时常练习,就像小鸟学飞一样,要反复练习,也就是刻意练习。
说:通“悦”字,就是愉悦的意思,在这里指的就是学习态度,真正的学习应该找到学习的乐趣。
朋:就是朋友,《礼记》中有一句话,“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所以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
远:可以只空间的远,也可以指时空的远,总之它强调一点,并非人人都可以称之为“知己”的,毕竟知己难得。
乐:开心快乐,和“悦”不同,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同朋友相聚的开心和学习的愉悦当然不同,不需要藏在心底。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自己并不会因此而恼怒、怨天尤人。这是学问的境界,学问不是为了他人理解而学问,只是纯粹的为了学问而学问。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孔子的学说,你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学”,就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合格的人的学问。
这句话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讲到过,字面的意思其实很容易理解。
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反复练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显然不是,从古至今都不是。
大文豪韩愈在唐朝时便说“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的孩子更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路各种补习班,父母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了起跑线,各种施压,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时光,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春秋时代,学生们都跟着孔子学什么呢?概括来说,是十二门课,分为两大类:小六艺和大六艺。
小六艺,就是春秋时代知识阶层需要掌握的六种技能,也就是你听起来很熟悉的“礼、乐、射、御、书、数”。
大六艺,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六部文献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和《周易》。
今天的人说学习,其实是一个词,“学”和“习”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在学生时代学习如何考个好成绩是学习,步入中年后学习怎样健身减肥也叫学习。
不过在2000年前《论语》产生的时代,“学”和“习”的意思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学”多指的是觉悟,主要靠思考,“习”的本意是小鸟反复试飞,也就是反复的练习、复习。
很显然,“大六艺”是经典典籍,主要靠“学”,而“小六艺”是技能,就主要靠“习”了。
对于学习来讲,不管是“学”还是“习”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想象中的学习才是轻松的,实实在在的学习都需要花时间去刻意练习,听听那“10000小时理论”的概念,都知道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
在我看来,这里的“悦”更多的是指学习态度,真正的学习需要发现其中的乐趣,不能自得其乐又怎么能“人不知而不愠”呢?
其实,只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其中的乐趣就不难找了。
二、君子学
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成长却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学习的“悦”。
孔子的学说,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是“君子学”,而《论语》就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君子”的。作为一个“君子”你要,追求仁义、讲究中庸、言出必行、举止温良、肩负道义、勇敢担当、自我反省……这些都要做到。
简单点,孔子的重点在于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这也是现在学习《论语》要注意的地方,一个人文章写的好,也只是文章写的好,一个人知识渊博,也只是知识渊博;一个人只要做人好,做事对,即便是一个字也不认识,在孔子看来也是“君子”。
君子的学问从哪里来呢?可以从书本中来,但更多的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在做人做事的体会中得来的,而这种学习的方式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这便是“时习”的另一层含义。
当你实实在在的看到自己进步时,听到别人的夸赞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自明的。
三、知己难得
一个人走一段路,多少会有些孤独的感觉,有一个人陪你一起走会好一些;如果有一群人一起走,这段路走起来就轻松多了。
人生,就是一段不那么轻松的路,一个人走起来很清苦,能有一个人陪着一起走,当然高兴了。
为什么朋友是从远方来的呢?他真的住的很远吗?我想不是,这里的“远”并不是空间上的距离,孔子是想告诉我们“知己难得”。
平日里,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但能成为知己的却很少,你的父母、伴侣、朋友可能都称不上是知己。怪不得人们总是感叹,“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呢!
如果有一个懂我的朋友,不远万里来看我,我也会开心到死,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
四、谁来了解你
第三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哪怕一辈子没人了解,也“不愠”。
虽然人人都希望,被人看见、被人理解,但是不被理解才是常态。
“不愠”是一种境界。“抱怨、发牢骚、喋喋不休”这些词我们都很熟悉,人们在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走入了逆境的时候,就喜欢抱怨这不公平那不公平,这是很多人所持有的心态。
君子是应该达到“不愠”的境界的,如果没有人了解你,你需要做到自己了解自己。
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做学问,是为了学问而学问的时候,就不会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了,也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了。
我们持有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成长,有没有他人懂还重要吗?反正我们又不是一个表演型选手。
五、写在最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整部《论语》的开篇,也是种重要的一句话。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君子人格,而学习需要建立学生自己内在的愉悦体验上,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必须通过刻意、反复练习获得成就。
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要着急慢慢来,任何学习都有漫长的内化过程,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
有朋自远方来,告诉我们面对合作和变化,要擅长和他人沟通、借助他人的力量,在一个互联网的世界里,与他人“共修”更重要。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我们修为要达到的最终境界,我们要学会“乐”,学会用“喜剧的眼光”看待世界。
对于读书和学习来说,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心态。
学习和刻意练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有人懂,我会开心;如果没人懂,我也不难过。
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