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摆脱
向上攀登的每一步都是艰辛和血泪,而坠落只需要一瞬。没有天赋可以包装,而没有包装的天赋——机缘巧合可以吸引识货的小部分人。却大都无疾而终。或许是坚持不易,初心难留。且世上的伯乐终是比千里马少的。嫉妒,自我怀疑,过分期待,可以把最惊艳的天赋逼上绝路。神童,不过只是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普通人罢了。 _April(一个网友的知乎评语)
这是我看过的最直击心灵的一句话了。当看完卡森·麦卡勒斯的《神童》之后,懵懂不知所然——一个练琴的小女孩,在得到老师悉心教授和老师夫妇的照顾之后,竟然义无返顾的遁逃了。再看一边,依然看不出老师哪里做错了,呵护其自尊心,照顾其生活,爱护其如子,但这个具有天赋的、敏感的女孩还是逃走了。我想不通,即使老师夫妇两人把她当做实现自己音乐梦想的希望,又有什么错呢?
文中大量笔墨描写孩子的敏感和不安,怎么看都像是孩子的无病呻吟,我不愿去关注女孩的这种状态从何而来,倒是断定“这种情绪不应该有”这个想法来的痛快。无病呻吟,难道不是年轻才能具有的状态吗,猛然发现,自己离“孩子”太远了,走过时间的长河,越过无数的坎坷,再回头时,已经望不到当初的忐忑了。
文章开头写道,“她走进起居家,一只手里拿着的放乐谱的书包啪哒啪哒地撞着她穿着冬季厚长袜的腿,另一只手抱着教科书,让她觉得好累,她站了一会倾听着音乐室里传出的声音。”刚看到这里,就重重地感到有了一丝意外,就像走在夏日午后的街道上,忽然似有炸雷响起,但看着眼前的街景、行人依旧,又即刻怀疑是否是出现了幻听一样,随即在“让她觉得好累”这句话下面重重地做了标记——我是写不出来的,这句话不简单,虽然还不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可是......如果要写“累”,那就描写就好了,一个大师为何要采用这样直白的叙述呢。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深义,逃匿,因为累,其实,文中大段的描写都在写女孩的“累”,为希望而累,为期待而累,为不辜负而累。
昨天翻到一则天涯社区停服的消息,不禁心中感慨。当年自己也在天涯博客,写点心情文章、诗文等,记录自己的日常。有一天忽然发现,看帖的人多了起来,并且还有人留了言。直至今日,我仍记得初次看到留言时的那种受宠若惊,我打着腹稿认真的回复,渐渐地,博客由一个无人知晓的隐秘角落,到后来满屏的回帖。有时没及时更新时,还会看到人们在旧文章下的留言。我由最初的欣喜、自得,再到后来的忧心重重,我怕,越来越怕,怕什么呢,我不知道,怕写不好吗,怕没有什么可写吗,也不全是,就只是害怕,我像个咬了钩的鱼,被那根深深扎进上鄂的细线牵引着,不得不每周坐到电脑桌前。写作的快意变成了电脑前那几步的迟缓和沉重,我怕周六,甚至怕电脑前的那张椅子,让我动弹不得,喘不过气来。终于有一天,我逃了,蹬开椅子,拔了电源,逃出门去。博客也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一天,我再没有登陆过那个网址。
我解脱了吗,快乐了吗,并没有,如果把之前的情绪称为压力的话,之后则变成了更厉害的自责、愧疚,以及对自己不争气的恨意,且陪伴至今。
文章中那个被称做神童的女孩(即作者本人)逃掉了吗,也许也未逃脱吧,如果真正地放下了,怎么会有这篇文章呢。
等看懂了这篇文章,不由地心痛起来。有女儿之后,像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怀里抱着的,哪是个粉嘟嘟的婴儿,分明是全家人的希望、是拯救自己沉沦的梦想的英雄、是光宗耀祖的小太阳,我坚信她就是,也必须是。起跑线上的焦虑使我好不容易挨过了她的一年级,不能再等了,暑期一开始,我便把五年级的各种课本撂在了她的书桌上,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她脑瓜里去。我不能允许浪费时间,不能浪费智商,不能试错,我的肩膀给你,我的知识给你,连我的教训也给你,踩着我的肩膀,光明就在前方,你只需沿着我手指的方向走就对了。我把老师那句“孩子这么聪明,可别耽误了她”当成警示,把天赋当成“天将大任于斯人”的预言,我硬着心肠坚持,以抵挡她的抗拒和叛逆。在她整个的成长路上,我就像是在用力地驾驭着一辆四处冲撞的马车,我俩在激烈的对抗中前行,身心俱疲。
现在女儿在外地上班,一年回来1-2次。我时常在想,如果当初我不那么的过度要求,她现在会是怎样的呢?也许学历会更高(毕竟大学之后就再也不想继续上学了),比现在更好,或者不如现在,亦或是和现在一样,谁知道呢,谁会在意呢,反正我不在意了,我只想无论她现在什么样子,我都会信任她,无论她身居何处,我都会与她并肩而行。
我不敢想,女儿选择在外地工作,是否是一种逃离,现在,我只希望,她早已摆脱了牵扯她的那根线,已然自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