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辈子读书人,还没有过一张真正的、宁静的“书桌”
几千年前,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一位叫柏拉图的大哲人写过一本对话体的《理想国》,哲学家是那里的国王,知识是无上的食粮,在那个精神家园中还有一条很有趣的“法律”:一个人,哪怕他犯了死罪,但只要他还在读书,那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他就还有救。
事实上,是看在“知识”的份上,这个人还有救。
月前,网上有位爱读书的商人写了一篇散文,讲述自己在年近六十之届,才拥有一张小小的书桌时的驿动心情。
那份迟到的天真,满溢纸上,真让每个人看了都替他高兴。书桌是一个象征,一个读书人富足踏实的象征。
当年抗战爆发之时,北平学生起而抗争,那道至今回荡在历史星空的吼声便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一个时代,连书桌都放不下了,那问题的严重性便可见一斑了。
然而,读着那位商人的文字,在为他高兴之余,又不免有了几分替读书人伤感的凄然。
少年时负笈远行,走一站是一站,自然没一张固定的书桌;到了青年,赶上一个激越的年代,或上山或下乡,在广阔天地中,书桌是一种应该远离的“小布尔乔亚情结”;到了中年,开始为生计、为职称、为篮中菜、为身边娃而忙碌浮沉,书桌简直就成了一个缥缈的奢望;只有到了儿孙成家、退休事定后的晚年,好不容易喘出一口气来,才蓦然想到,当了一辈子的读书人,还没有过一张真正的、宁静的“书桌”。
于是自怜,于是茫然,于是开始匆匆置办……这样的描述,几乎是我们父辈们的“人生公式”了。
故事节选编自:《读书这件小事》吴晓波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张书桌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愿意花时间在书桌前静下心来干点什么的 人却不多了。
在这个碎片化知识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原因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耐力不足,还来自于这个时代的节奏——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在要求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
因为总是强调结果、强调速度,碎片化的时代也让许多人成为了“碎片人”,大多数时候只是想拾起眼前既得的“知识”,仿佛在说:看着有意思就行,看着能用就行,有用就赶紧上!到底有没有弄懂?我也不知道啊。
得到APP的罗胖说:“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赋能,要终身学习。”
社会节奏越快,我们也在不断感叹我们的生活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倘若我们没有真真实实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迟早会被淘汰。
愿我们心中永远保留一张宁静的书桌,给自己一个静下来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