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 读书笔记30
第29讲 中国古代小说(一)
现代有武侠小说、玄幻小说、科幻小说等等,种类繁多。小说通俗来讲,就是说故事。故事讲的好,有剧情,对比夸张,吸引的读者多,那算是好的小说。说故事,谁都能说;但是写小说,不一定写得好。根据我看了这么多年的小说经验,还有涉猎了诸多风格的小说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小说真不好写。长篇小说,对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各方面构思有缜密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逻辑性,当然,要是以个人经历作为小说素材,或许会容易很多。曾经一度沉迷小说,也曾有尝试的勇气和莫名的自信。然而,一动笔就暴露出读书少、经验不足的尴尬,只能作罢。
近现代小说、外国中长篇小说,从我们开始学会读书写字时,就开始接触了。但中国古代小说,了解的却是少之又少。顶多读过“四大名著”,听过《聊斋》。今天,又是新的一学期,木心先生要给学生讲中国古代小说,于是《文学回忆录》中便有了这一章。
中国小说的萌芽比戏曲还要早,但是比戏曲成熟的晚。《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是直到戏曲高度成熟后才出现的。(注意:《三国志》、《三国演义》是不同的。演义是故事性的;志是历史性的。)中国人的民族性,善于说故事。就像以前家中的佣人、长短工,都会说故事。当然,我认为他们会说故事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了很多,色彩斑斓。
中国的哲学家也比西方的哲学家更喜欢以形象说理,放入很多神话、传说、寓言甚至笑话——这或许就是先秦诸子夹着早期的“袖珍小说”。特别是《庄子》《列子》,写本精美绝伦。要知道,在古代向皇帝进谏,得会讲故事,否则要杀头。而中国人最喜欢干的,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打动别人,或者暗示。
最早的小说《燕丹子》,讲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事儿,是中国小说的老祖宗。再后一点就是《神异经》、《海内十洲记》,史传作者是东方朔。又有《汉武帝故事》、《汉武帝秘传》,作者为班固。六朝之后,小说更多,种类也增加了。如超自然的神怪《搜神记》;民间轶事、名言警句《世说新语》《西京杂记》;还有恋爱故事、豪侠故事等等。这么列举下来,太多太多。毕竟中华文明几千年,底蕴不一般。
我认为,这么多朝代,有这么多史学家,他们一定善于想像,善于讲故事,否则历史怎么会这么有趣。比如司马迁,代表作《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又比如唐人传奇中的《红线传》《刘无双传》。发现古代都喜欢加“传”,我喜欢读传记,因为是人的经历。俗话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就是剧本,剧本就是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可以写成小说。
三国史料相当多,可说是对三国三分天下时代的纪念。唐纪念一回,宋纪念一回。文学家创《三国演义》,无损历史真实。让历史的还给历史,艺术的还给艺术。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据说是施耐庵的学生。陈寿写《三国志》,因写史,畏首畏尾,读起来急死人。《三国演义》则是纯粹的艺术,但不要以现代小说去要求它。读三顾茅庐之第一顾——像什么?像协奏曲的引子,钢琴还没弹起来,前面已如此丰富。三顾时,孔明有诗,好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文集中没有这首诗,是罗贯中写的。厉害!中国历史上才德兼备、最完美的政治家,是诸葛亮。
再看中国小说,又要消除现代人的迷障,又要隔岸观火,要跳过此岸,回到古代。向未来看是胸襟宽阔,向古代看也是胸襟宽阔。如能做到,是一种感知丰富、进退自如的境界——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人,无非是借助过去和未来支撑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艺术的态度。艺术的态度是瞬间的、灵感的、认识变化的,此外是日常的、生活的基本态度,健朗的态度。艺术态度,生活态度,都要保持平衡、健朗。这种生活的基调——前见古人,后见来者——是所谓教养。教养何来?是艺术教养出来的。
艺术和生活是这样的关系,不想扰。但艺术教养可以提高生活。
这句话,甚是喜欢。觉得至少懂一点音乐,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就像我,有音乐,即使再难过,也会好起来。因为艺术滋润着灵魂,经历一次次的磨砺后,变得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