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1

2024-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筱月牙的勋哥哥

一位网友留言:“恕我直言,好多条惩罚对学生来说不算惩罚,反倒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在学生的认知中是对他犯错的认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学生不会认为自己犯了错。”

这位老师的担心我也曾有过,相信大部分老师也都有这样的担忧,这就是传统教育惩戒中非常典型的思维——要想让他变好,首先要让他感觉自己很糟。比如,要想让他不再迟到,那我就要让他尝尝迟到后受到惩罚的厉害:上下蹲、俯卧撑……这样做确实是简单、粗暴、有效。学生可能不再迟到了,但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不迟到,不明白守时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更不明白守时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他只是像巴甫洛夫的那条狗一样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样的教育方式,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我非常差劲。学生在一次次的惩罚中,变得脸皮越来越厚,但是初中生又非常注重自己在同伴面前的形象,尤其是当着那么多异性同学的面。他想挽回面子,就会刻意地表现得对惩戒措施很不在乎,对老师也会表现得很不尊重,以此来维护自己受伤的自尊心。他越是表现得吊儿郎当,越是表现得不在乎,其实心里越难受,越是觉得自己没面子。倘若我们老师不能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很容易出现师生互怼的情况。

我一直主张的是——要想让他变好,首先要让他感觉自己可以更好。好人做好事理所当然,坏人做坏事也是心安理得,但是好人做坏事就会良心不安。当你给他的定位是“好学生”时,或者在他犯错时夸奖他,他就会认知行为失调,为了匹配自己的高认知,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个理论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很多次,在这里不详细解释。比如,对于迟到的学生,你和他谈话,就可以用“三明治沟通法”:1、肯定过去,提高自我认知。2、指出问题,认知行为失调。3、给予期待,调整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