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艺术》第一章读后感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米三古余月
《 爱的艺术》第一章读后感

“爱是一门艺术吗?”

这是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

我曾经以为爱只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出于本能,我要爱孩子,我爱疼我爱我的父母,我爱爱我的老公,我爱跟我志趣相投的朋友。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我的问题在哪里?对,我爱一个人是有前提的,是有等价交换的。那这还是一种本能吗?可能除了对孩子的爱有一点点本能地给予。

作者提出了三个大多数人认为的错误爱情观。第一个就是我很久前一直坚持的爱情观: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只需要做好我自己,当我“足够好”时,别人就会主动爱我,至于我爱他有多深完全取决于他能给我多深的爱。

直到我们结婚第八年,我才意识到,我被我老公“改造”了。我之前总嫌弃他的那些毛病还在,可是我却可以做到视而不见了,或者说是变得可以接受了。

之前只是发现了这个现象,今天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理解背后的道理。因为在婚姻中他一直爱的给予者,也就一直占有主动权,看似他总是听我的,每次冲突之后总是他先道歉,可是我却因为这份爱与包容慢慢发生了改变。

“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们两个门当户对,爱情在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而且,事实上很多人理解的“门当户对”仅仅是指家庭背景、经济实力等一些外在的标准,那这样的门当户对有多少是幸福的呢?

而我认为真正的“门当户对”更应该强调双方的经历是否相似?三观是否契合?即便如此,婚后也必须步调一致地成长才能让爱情更持久。我以前非常不理解男人女人的“背叛”,以为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负心汉或者朝三暮四。不能否认有些人的确存在爱无能所以导致在几个人之间徘徊的情况,但还有一大部分夫妻就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婚姻破裂。

哪里来的共同语言?无非就是你讲的东西我也能理解,而我讲的东西你也感兴趣而已。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两个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或者说咱们俩就甘心都做个不思进取的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自己不思进取也鼓励所爱之人不思进取的人应该很少有)。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人能在一个频段上就会有共同语言。

其实作者驳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坠入情网”并不等同于“持久的爱”。正如谟祯老师所说:爱情始于激情,但不能依赖激情。“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这句话虽然很赤裸,但却是真相。

那当我们认为“爱是一种艺术”之后,我们就应该像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一样,非但要掌握理论,还要掌握实践。如果想要在爱情中成为游刃有余的大师,更需要你要让“成为大师”的目标一直占据你的整个身心。

当然,这个目标不是别人强加于你的,而是自己主动意识到的。当把这个观念用在教育中时就可以这样理解:教育也是一种能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老师才有成长的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