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平凡与琐碎,才是大多数人的日常
文艺片很难,难就难在如何讲故事,故事平平无奇一不小心就会让观众昏昏欲睡,故事太煽情就会显得太过刻意,也无法讨好那一票文艺观众。文艺片很难卖座,常常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怪像,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天水围的日与夜》背景设定在天水围,天水围是香港新界元朗区的一个地区,原本是一个小围村,后来在1980年代末被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它的30万居民多为底层劳工(其中有诸多新移民及大陆新娘),由于天水围发生过多起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该地被视作“悲情市镇”。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创作历程颇为曲折,最初,编剧吕筱华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求学时,创作了一个以荃湾为背景的剧本,讲述香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点滴。她将剧本寄给了当时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的许鞍华,但多年未有回音。直到多年后,当许鞍华准备拍摄《天水围的夜与雾》时,她想到了吕筱华的剧本,并决定将其背景改为天水围,作为对即将拍摄的悲剧故事的一种柔和铺垫。
影片讲述的是贵姐和儿子张家安与邻居梁婆的日常故事,贵姐14岁就辍学出来做工,结婚后还常常和老公两个人拿钱帮衬娘家,先后供两个弟弟念完大学,如今两个弟弟都有了不错的事业,居住在沙田区。而她,年纪轻轻便守寡,靠在超市打工维持生计,儿子张家安是乖乖仔,会考结束后他大部分时间会呆在家里睡觉或看电视。母子俩并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不因与亲戚生活的差距而愤愤不平。与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的梁婆是新搬来的住户,丈夫、女儿都先后离世了,仅留下一个与她有血脉之亲的外孙跟着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她独自一人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起初,她与贵姐不过是见面点头之交,神情相当冷漠,但慢慢地,贵姐的慷慨与无私融化了她心中的冰山。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普通人生活的艰辛与烦闷,也没有歌颂贵姐一家善良的人性光辉,通过对普通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影片有四个片段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第一个镜头是梁婆去市场买了10块钱的牛肉,独自一个人回家切肉、洗菜、炒菜,吃午饭,洗碗,然后一个人呆坐到天黑,接着炒中午剩下的另一半牛肉和青菜,孤身一人的老人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第二个镜头是贵姐陪着梁婆去沙田看前女婿一家,前来赴约的只有前女婿一人,他表情淡漠,似乎是表明他不想与梁婆有过多的交集,失落的梁婆在回去的公交车上从袋子里掏出几份前女婿退还给她的礼物,拿给了贵姐,贵姐毫不犹豫地收下了,然后挽着梁婆的手臂说:你以后需要钱的地方我会帮你的。第三个镜头是贵姐准备丢掉去世的老公的一条牛仔裤,把牛仔裤丢到垃圾桶后,又返回把裤子拿起来放在了垃圾桶盖上,镜头停止了几秒,她似乎是在想该不该丢掉这条裤子,后来她还是走了,像是跟过往告了别。第四个镜头是影片的结尾处,贵姐和家安没有去沙田舅舅家一起过中秋节,而是跟着梁婆一起简简单单地过节,在贵姐眼中,梁婆才是最应该陪伴的人吧,也似乎他们才是一家人吧。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吧,平淡、琐碎,却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