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谢贫穷》
这几天,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女生和她的一篇文章,在网络引起热烈反响。
来自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欠发达农村的贫困生王心仪,在今年的高考中,以707分高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她写的一篇被媒体称之为《感谢贫穷》的文章,讲述了关于她、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故事,触动了人们柔软的心房。
王心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中有“三亩两分地”,爸爸外出打零工,维持家用;妈妈体弱多病,在家从事家务。家中有仨孩子,心仪是老大,另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全家六口人,还有一位是患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靠母亲照顾。
王心仪尽管家境贫困,但贫穷没有影响她对梦想的追求,没有影响乐观积极的态度,反而“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她调整心态,勇于面对贫穷给她带来的困难,克服了贫穷给她带来的痛苦、挣扎与迷茫。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她得到了学校、社会好心人的帮困助学,在班里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各种奖状、证书贴满了家中的墙壁。
王心仪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还爱好画画、唱歌、演讲,平时经常会关注时事政治、阅读外文书籍。四个多月前,她曾在全校师生面前,代表高三学子大声宣告:“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们便没有辜负这段青春、这段韶光!”
王心仪高中的时候学的是理科,在今年的高考中虽然考了707的高分,但是这个分数才刚刚上了今年北大的理科录取分数线,这个情况一般是上不了北大的理科专业的。而707的分数上北大的文科,分数倒是够的,却又是不可能理科转文科的。所以王心仪要感谢北大,是北大的一项对贫困生的招生政策,使得王心仪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选择北大中文系。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她是要感谢贫困的。
王心仪在《感谢贫穷》3000多字的长文章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不知王心仪的文章原标题是什么,但她的平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她所写到的贫穷贫困经历确实很感人。一个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对贫穷能有如此认识和理解,值得敬佩。
王心仪,这个考了高分的贫寒农家的孩子,她有资格说,感谢贫穷。因为,在世俗意义上,至少在高考这一台阶上,她成功了。对她来说,贫穷,在某种意义上上,变成了她学习上进的动力。
但是,当我们为《感谢贫穷》而点赞、为《感谢贫穷》而感动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感谢贫穷》的观点就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明白一点:绝不能因为家庭困难的王心仪考上了北大而感谢贫穷,也不能因为考上北大的孩子写了一篇《感谢贫穷》而感谢贫穷。一个人可以战胜贫穷与苦难,但这并不能成为美化贫穷与苦难的理由。我们要感谢于世间万物,但唯独不需要感谢苦难。
其实,上了点岁数的人都知道贫穷的滋味,我们也经历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食不果腹,衣服是补丁加补丁,看到心爱的书籍不能买,看到喜爱的玩具不能玩,看到心仪的花布不能扯,内心非常的痛苦。我们当时就是希望有一天在自己有钱富有的时候,买好书看,买玩具玩,买新衣服穿。
而今,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钱的人可以选择优质的教育,优雅的生活方式,没有钱的人面对生活无法选择,过好眼下的生活还需“洪荒之力”,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就需要社会的帮困救助。这个贫困与富裕的差距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们说,贫穷不值得感谢,因为贫穷没有意义,它只会造成困难,连王心仪本人都承认贫穷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贫穷给她带来了痛苦、挣扎与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贫穷的肚子里装不下这"感谢",能装下的只是抱怨和诅咒。穷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战胜贫穷,为了后代消除贫穷。
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
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北大,只是王心仪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下,在一个阶段性的竞争中,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结果的个案。
王心仪的个案给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信心,但绝不能因此而肯定贫穷。舆论不能因为王心仪的事例而感谢贫困。因为还有很多贫穷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的竞争中早早地退出了;也不能因为王心仪考上北大值得欣慰就去感谢贫困。我们不能把特殊的个人境遇当成普遍的规律,不能把苦难当正义来宣扬,把悲惨当坚强来布道。这种苦难美好论使人们放弃了对造成贫穷与苦难原因的深究,放弃了对制度性根源的追问,沉醉苦难与贫穷的放大与拔高之中。
我们还应看到,王心仪并没有选择到其他的大学去学习金融管理,而是选择了北大中文系,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算太好,而且工作以后也不太挣钱,今后她的摆脱贫困和战胜贫困之战仍然继续,今后的生活是贫困呢还是富裕呢还真的说不准。王心仪还年轻,她的人生之路还长着呢。
如果贫穷有意义,那我们还追求什么富裕?我们还要做什么扶贫工作?因此,我们既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又要用正确舆论引导千万个贫困生勤奋学习,努力奋斗,切不可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心灵鸡汤,影响了大家正确思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更是这样。一个家庭摆脱贫穷,需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个地方摆脱贫困,更需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摆脱贫困,很重要的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这在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中有明晰的阐述。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无疑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