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败事时,到底败在哪里

2020-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莲听雨
败事时,到底败在哪里

期末的收尾工作正在进行着,回校的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成绩如何?纷纷跑到科任老师办公室看分数,结果可以想象,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懊恼有的庆幸,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假如那时我怎么怎么样……就好了。

这次期考,我任教的科目题目出得不算难,每个大题的压轴题都是之前训练过的题型,但都会有陷阱,似是而非,电路图似曾相识,而电流走向全然不同,就这样,很多同学的思维定势误导他们走向歧途。

之前成绩优秀的同学这次纷纷落马,中上水平的同学涂涂改改后还是丢了分,反而是那些平时小心翼翼的同学,成绩一下子窜了上来,让人不敢相信。

其实这种状况可以料想得到。

败事时,到底败在哪里

平时成绩好的同学,因为一望题目觉得太顺了,就缺少了细心审题的步骤,凭着经验,一马平川似的直冲到底,然后提前交卷,不复查,或者不用心复查,结果被绊倒了。

中等成绩的同学,有的已经注意到了陷阱,但是不会避开,方法有限,觉得这个方法不行,那个方法不行,所以涂改不断,最后有些走出来了,有些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想了胡乱写,结果丢分。

倒是中下水平的同学,平时底子不算好,所以,老师上课时仔细听分析,进度慢反应慢,但是到底是听明白了,印象也深刻。考试时,小心谨慎,不急不躁,用他们的话说:“争得一分,算是一分。”,结果反而比以前考得好。

粗心与麻痹大意,轻视与优柔寡断,都是考试的天敌。

败事时,到底败在哪里

我不禁想起这样的一件事。

有三个人出门,一人带着伞,一人穿着雨鞋,一人空着手出发了。

后来,天空真的下起雨来。

回来时,拿伞的人浑身湿透了;穿雨靴的人跌伤了;只有空手的那个人好好的。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

雨来临之时,有伞的那位因为有了伞,大胆地在雨中走,却被淋湿了。

穿雨靴的那位,敢走泥路,结果是路太滑时跌倒了。

而那位空着手的,在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最后好好的回来了。

这个事情与我们的学生学习是否有共性呢?我想万物皆通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在曲线上,而是败在优势里。不是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