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心态
第96篇日记 @New York
时刻在起点昨日打扫房间,无意间翻出了许久未动的文件夹,里面装着那份纽约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句话是: Congratulations! You made it!这句话承载着一种我始料未及的冲击,穿越厚重的时空向我袭来。这冲击包含着曾经的欣喜,也携卷着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但更多地来自于此时的我与彼时的我一瞬间的对视,才惊觉自己的心态已是截然不同。在许许多多的转变之中,我最希望自己能更早懂得的,是一种“起点心态”。
曾经的我,在浑然不觉中过着一种“离散”式的生活。并非我不努力,而是源于一种“终点心态”,即努力有了一定成果之后,我便在潜意识中将那当做一个终点。比如高考结束铃响的一瞬,人虽还在考场,但那些厚厚的习题集已被我在潜意识中封箱沉底,心里迅速畅想了无数遍不用熬夜刷题再早起晨读的日子。表面上似乎是为高中三年画上句点,但潜意识中,却是心无旁骛寒窗苦读的心态走到了终点;至于之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那一刻是根本想不起来的。
我申请的是美国的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工程硕士),在接到纽大录取的那一瞬,我的那种与高考结束类似的“终点感”尤为强烈。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了解到这个项目新上任的系主任是金融界大名鼎鼎的Peter Carr,又处于全球金融中心纽约,所以非常欣喜;另一部分是因为申请美校是全程自己DIY,之后又经历了比申请过程更令人身心俱疲的漫长等待,最后拿到了有奖学金的offer,所以既有卸下重担的轻松又有小小的成就感。虽然理智不停地告诉自己任重而道远,但这些情绪的揉合为我编织了一个太过真实的错觉:这是一个终点。
于是从那时起到出国三个多月的时间,由于平时的习惯,我也会经常去图书馆学习,也会去思考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留学生活。但那个“终点”的错觉,却始终让我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这些事。于是无目标无压力不深思,效率与成果可想而知。而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
于是当我拖着两个行李箱走出机场,站在纽约街头时,我发现自己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几乎毫无准备。
由于不是第一次来美国,我并没有太强烈的新鲜感。时间在置办家具、办理电话卡和银行卡等一系列的琐事中消逝得格外快,在没有时间想家的时候就开始了新学期,并且在反应过来之前,我就像周围的所有人一样被席卷进了寻找暑期实习的激烈竞争。面对Goldman Sachs, JP Morgan这样的大投行,每个人都趋之若鹜,更不用说那些买方的大型Hedge Fund了,但名额却少得可怜。我看着邮箱里累积了一封封来自不同公司的拒信,突然觉得过去看到“简历石沉大海”的描写似乎还预示着一种希望。再看看我同一个项目的室友,面试不断,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JP Morgan的offer。而她并不是一个特例。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真的已经输在了起点。
而这只是一个结果,我很快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发现了原因。
比如做同一个project,我发现一些对于我是全新的知识,对于我的同学们并不是,他们往往是已经学习过并尝试着开始应用了。所以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显得被动就是必然了,那种感觉非常不好。而这些同学中的大部分,恰恰是在来美国之前的那几个月抓紧时间做必要的知识储备。
再比如自己在错过了几次学校career center的各种面试辅导、职业规划的活动之后,才开始真正关注这份资源。而我的很多同学,在到美国之前就已经了解了开学伊始有哪些活动,并很早就注册了。不仅仅是career center,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这让他们没有错失机会,能充分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帮助,适应生活、提升自己。
再比如,我曾经常常会是那个被带着玩的人,因为我除了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和大都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并没有再认真地去了解纽约这座城市还有什么值得探索的地方,也没有按照校历好好规划自己的假期,比如该去玩什么、去哪里旅游、要完成什么事情。毕竟这种学生时代无忧无虑的假期在工作后就十分难得了。我看着许多和我一样初来纽约的同学常常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去了哪些我根本不知道名字却相当有趣的地方,或者做了什么有趣的事,便会惊觉自己的生活真的十分单调。
于是从学习、求职到生活,我都无一例外地措手不及。而我所说的那部分同学,之所以可以比我更早地意识到什么才是重要的,如何才能让生活井井有条又不乏惊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比我更早地有意识去了解信息,去规划准备。而“起点心态”是真正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点。
之后很久,我都将自己接到offer后那段时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归于感性战胜了理性,但后来慢慢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思维惯性的问题,而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们太习惯于“高考后就轻松了,大学就自由了”的谎言,这个谎言之可怕在于它在抹杀我们心中“终身学习”的意识;也太习惯于应试教育下将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不是探索兴趣与解决问题;更习惯于在被动、灌输式的学习中抛弃深度思考与质疑,而它们却恰恰是获取新知最可贵的品质。
思维的坏习惯往往比生活习惯更加根深蒂固而难以觉察,正因如此,要改变这种“终点心态”并不容易。在我看来,磨砺与见识缺一不可。经磨砺让我懂得了“终点心态”的害处之深,长见识让我明白了“起点心态”的裨益之大。磨砺包括着面对新环境的无措,见识则是看到身旁却有人已在相同的时间内如鱼得水;又比如磨砺是自己在寻找暑期实习时拿面试都十分困难,而见识是身边却有人可以不停接到十分难进的投行与基金公司的面试;再比如磨砺是自己习惯性地用期末考试来作为一门课学习的终点,也很难享受考前的复习时光,但见识就是看到那些已经在学术界与业界都已有很高成就的教授们,依然时刻展现着对学术与研究的热情和严谨。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但所幸,所有的磨砺与见识都帮助着我从“终点心态”逐渐转变为“起点心态”。
现在的我,虽无法准确地预见今后的人生旅程,但在任何时刻都处于“起点”的心态让我觉得充实快乐而无所畏惧。我也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原则,今后叙述一件事、一段时间都不再用“结束”来描述,而是用“开始”来表达。比如,不再说“高考结束”,而是“大学伊始”;不再说“学生生涯结束”,而是说“职场生涯开始”;不再说“学完了一门课”,而是说“更深入学习的开始”。
而我想除了学习求职,“起点心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必需的。比如一场旅行,不再说“这场旅行的结束”,而是说“期待下一场旅行的开始”;比如一段感情,不再说“旧关系的结束”,而是说“期待步入一段新的关系”;又比如逆境中的日子,不再说“我希望它快点结束”,而是“我相信顺境即将开始”。
拥有“起点心态”,我相信无论身处何处,在做什么,我们自己本身就会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