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处变不惊的刘秀
刘秀和他的大哥刘𬙂举兵造反之时,自感力量单薄,便和新市、平林的农民义军王凤、陈牧等人联合,共同打击王莽的新王朝。
起初,农民义军王凤、陈牧等人对刘秀兄弟十分亲近,相处得如亲兄势一般。刘𬙂对他们更是无话不谈,倾心结交。只有刘秀,他不仅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为此多次劝刘𬙂说: “王凤、陈牧等人,人既粗鲁,又多狡黠,我看他们对我们的友好并不是发自内心。何况我们势力壮大之后,必有权位利害之争,到时哪会有所相让呢?大哥切不可在此失察,毫不防范啊。”
大哥刘𬙂性情耿直,为人宽厚,他对弟弟反而责怪道:“我们联合抗敌,若无诚意,只讲机谋,那就人心涣散,自行瓦解了,何来将来的胜望?你这个人心计太 多。猜忌太甚,我是不会这样对人的。”
后来推举皇帝,本来刘𬙂最有资格当选,可是王凤、陈牧等人怕他不好驾驭,自己大权旁落,竟另立了能力平庸的更始将军刘玄为帝。刘𬙂心中感伤,常常对刘秀发牢骚说:“这些人真是小人啊,我今天才算看透了。人说官场无友,不在此中厮混, 又哪能知道这里的无情呢?”
刘秀每次都告诫哥哥说:
“事已至此,哥哥就不该有所怨言了。若让他们知晓,岂不引来杀身之祸?”刘演性格倔强,虽有刘秀劝告,可他还是忍不住对人诉苦。王凤、陈牧等人心怀怨恨,便唆使刘玄把刘𬙂无端杀害。
刘秀当时不在刘𬙂身边,当他指挥了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大战之后,回到宛城,这才得此凶信。面对如此剧变,刘秀心痛之际,却没有失去理智。他自知身陷人手,若是冲动报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秀见了刘玄,却自责说:“哥哥罪有应得,只恨我平日没有劝导哥哥,让皇上忧心了。臣实在有罪,还请皇上为正法纪,莫予宽贷。”
王凤、陈牧等人只想刘秀定会为刘𬙂讨个说法,那样他们就会借此把他也杀了,以除后患。眼见刘秀如此服帖,且又态度诚恳,似无虚假,他们反是无以加罪了,不得不暂时放过了他。
刘秀草草葬过刘𬙂,装作无事一样。白天他和人谈笑风生,饮酒作乐,深夜却是暗中哭泣,咬碎钢牙,发誓报仇。如此夜不能寝,他消瘦了许多。他的手下冯异看破了他的心事,私下劝他说:
“将军忍辱负重,虽暂时避祸,却不是根本之策啊。若脱离牢笼,另寻发展,不是更好吗?”
刘秀对冯异考察一番,确信他是一片真心之后,才口吐真言道:"我这般行事,正为此故啊。眼下无此机会,自不可草率行事。”
他苦苦忍耐,直到刘玄想派人到河北发展势力,刘秀才经人举荐,借此离开宛城,他以河北为根据地,招兵买马,搜罗贤士,广揽人心,势力一天天壮大,为建立东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官场中的一切,都是以利益的得失来左右人们对之评判的标准。地位变了,环境变了,时间变了,都可使官场中的人和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改变看法,选绎取舍,重新确定敌友。这是官场的复杂之处也是官场的残酷之处,从根本上决定了在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官场没有永恒的朋友这一现实。
那些以情为重、不计利害的性情中人,尚洁志士,在这里不但自讨没趣,处处碰壁,往往还因不合时宜,被人视为“害群之马”群起攻之,四面受敌。掌握这一点,聪明的人就不会心存幻想,盲目为善,他们与人交往,为人处事也就处处设防,机智多变,若能进一步谋划出众,智计察往知来,就更能祸事不招、立于不败之地了。
官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上的必然,有智慧的人对此不通松懈。
![](https://img.haomeiwen.com/i6145437/3d5a8ef468e5d6b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