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里学笔记三
随着接近课程的尾声,我慢慢地意识到关于将来要走的路,不是通过刻意去规划出来的,而是要用发展角度去思考。以下是这一周的学习笔记。
01-15
37 | 重生: 如何重建全新的自己?
重生: 重新出发
心理弹性的核心,就是培养容纳变化的思维
重生的两个要素
-
偶然和意外。
重生的过程就好像,原先你身上存在着很多个自我,其中某个最主要的自 我,因为他自身的限制被剥离了,而另一个原来你觉得微不足道的自我, 却成长了起来。 -
另起炉灶
重生需要一种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我们把原先的经历放下的能力。有
时候,只有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
如果不放下原先的东西,你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性的。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 它同样很需要勇气。
我一直有这相想法,如果我从现有工作出来了,接下来做的应试也是自己的老本行,因为做自己最擅长的才会有优势。 但这节的内容告诉我,重生大部分情况是另起炉灶,以往的经验,认知会有迁移,只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可以尝试完全陌生的领域,跳出自我。
01-16
38 | 职业转变: 如何应对工作变动和职业转型?
真实的自我存在吗?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是在你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选择一个“可能的自我”
而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真实的世界发生
互动的过程。
如果这个可能的自我在现实中是适应的,那它就会逐渐成长起来,变成真
实的自我。如果它不适应,那我们可能就要换一个可能的自我,重新做类
似的尝试。
念头的成长需要尝试
- 这个可能的自我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
你很喜欢它。 - 你需要去尝试它,它只有在实践中,才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如果不去响应内心的召唤,
在你厌倦却不得不去上班的那一刻,
在你半夜醒来的那一刻,
在你偶尔失神的那一刻,
你就会意识到,
自己因为没有接受人生的挑战,
而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这不是靠测评,提前规划起来的,需要不断地尝试,迭代,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那件事。
而想真正做到这些,我想其中一个条件应该是需要走出去,如果是呆在原有的位置,想通过业余时间探索来找到,很有可能找到的不是真正想成为的自我。
01-17
39 丨关系转变: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失去?
结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
结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它伴随着不可逆的失去,这种失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让我们很难看到重生的可能。
失去了一段关系,意味着你失去了一个自我。这种失去又不像从一块完整的饼里掰下一个块那么简单,它同时会改变剩余的部分。
抗拒结束的三种方式
-
对挽回的幻想。
不接受,不敢面对这段关系的结束,希望还能挽回。 -
第二种拒绝结束的形式,是把对方和关系理想化。
理想化的目标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督促你去挽回这段关系,以避免结束。 -
第三种拒绝结束的形式,是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停留在过去,会在我们的心里生起一些虚幻的希望,我们借由它来对抗孤独。
如何接受结束?
要经历的五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否定。
我们不相信关系真的会结束,还以为只是跟过去一样吵架而已。 -
第二个阶段,是愤怒。
觉得自己被欺骗、被抛弃了,哀叹为什么是我们遇 到这样的事. -
第三个阶段,是讨价还价.
想着也许对方会改变,也许我们可以等待,也许我们还有机会在一起。
-
第四个阶段,是抑郁。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迷茫期。 -
第五个阶段,我们的心才会慢慢重归平静。
怎么接受结束呢?
去承认损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去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
恋爱的分手,亲人的离世,这样的关系结束会困难得多,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在恍惚中,在梦中还会出现对方,出神后回来,似乎突然清醒,意识到对方的离去那可是永别。此时的思念显得是那样的无力,我还能做些什么?不愿接受,不愿回忆。
结束,学着接受,相信时间会抚平一切,新的生活终会到来。
40 丨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选择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
一种思路,是把它当做一个经济选择。
有两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谁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预测未来。
-
第二个弊端是,在这样的模型中,其实你并没有做什么选择。你做的只是信息的计算和加工的工作。
-
-
另一种思路,“心理选择”。
在这种选择模型里,我们不再问 将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回到现在的选择本身。
环境还是自我创造?
选择的第二个原则: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我们只会从它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志向来考虑它。
这节课,让我想起了“终局思维”,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相要的,想要成为怎么样的自己? 我还没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想起以前的选择,大多数是根据经济的角度去思考,还认真地做了SWOT分析,现想想很肤浅的。
如何思考自己成为怎么样的人? 这节课的网友留言这么问,陈老师给的建议是可以找个自己想学习、模仿的榜样,想想看自己想成为他这样的人吗?
01-19
41 丨创伤后成长:如何重建意义感?
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健康”这个观点本身。
你怎么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时候甚至比你遇到的挫折本身更重要。
创伤后的艰难重建
人的创伤后成长就像暴风雨侵袭后的树,他不是经历了创伤巍然不变的坚强, 也不是从创伤后复原,而是创伤后一种更积极的改变。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维护着一些天真的假设。
成人世界主要有三个隐秘的 “天真的假设”:
- 认为世界是友善的
- 认为世界是公平的。
- 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预测的。
是否经历了生死,才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旧的死去,新的重新长出,重生。
01-20
42 丨人生故事:如何赋予经历意义?
意义感来源于人生故事
人格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内向外向这个层次的人格。
-
第二个层次,是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
第三个层次,也是人格最核心的层次,是人生故事。
有时候我们心里的故事,比现实还要牢固。
“挽救式”和“污染式”的人生故事
面对挫折,我们通常会有两类故事。
-
一类,是“挽救式”的故事。
如果你心里的故事是这样一种挽救式的故事,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你自然就会预测,你会逐渐走出困境,从中学习到你需要的人生智慧。 -
另一类,是“污染式”的故事。
当你在顺境的时候,你就会担心好日子长不了,会有糟糕的事情来终结这一切,所以不敢好好享受。
而你遇到逆境的时候,你就会想:我命中早已注定的倒霉事果然来了。而 转变所带来的焦虑和迷茫都会变成证明“我很无能”的线索。
改变人生故事
我们可以重新赋予故事的意义,把它变成另一个故事。
不能禁锢的是心灵,每个人的世界,因为彼此看待的方式而变得不同。有“污染式”的故事的人,通常也是负能量的发生源,也是悲观主义者。
碰到不如意的事,先设想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记得几年前认识一位朋友,他的口头禅是:没啥好怕的,死不了人。
如果说困难,比我们不幸的人更多,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穿时, 有人可能没有脚。
01-21
43 丨英雄之旅:自我是如何进化的?
虚假又真实的英雄故事
无论是非洲的部落、亚洲的寺庙,还是现代的都市,大家讲的英雄故事,都有相似的内核,那就是转变。
英雄故事的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启程。
在英雄故事的最开始,你会听到一些召唤,就像你在工作或关系中觉得疲惫时,偶尔在心里升起的关于改变的念头。
这些召唤在提醒你,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你的心里消失,某种已有的力量正在衰退,或者某一些伤痛需要疗愈。
- 故事的第二个阶段:启蒙。
启蒙的阶段是你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险,并获得成长的过程。
在这段旅程中,一般你都会找到一个特别的守护者。
而恶魔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傲慢、恐惧和胆怯,是我们头脑中太多的应该思维的映射。
在跟恶魔的斗争中,自我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这时候的你, 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你。
- 第三个阶段:回归。
英雄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并把在旅程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那些等待出发的人。如果别人愿意,他也会在别人的旅程里,变成一个新的守护者。
英雄之旅:自我发现的旅程
人不会为自己要走的路后悔,只会为自己没有响应召唤后悔。
没有什么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借着走这些路,修炼我们自己, 发现我们自己。所有这些英雄之旅,说到底,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
静下心,聆听内心的召唤,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路只能自己来走,终点在哪里不重要,因为走出去的每一步,每一次改变,都将会带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