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总结——为我的梦想
新入职的公司,要求大家每日早会做分享,每周一个主题,总结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旨在传播工作中的正能量。大部分是一线基层员工,大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恨不得从穿着开裆裤开始回忆,虽然相较于其他同事,这样的小总结只是小菜一碟,但持续数周以后,这种交作业似的鸡汤总结,却让我颇感厌烦。
工作中,我们总是被要求写各种总结,刚入职转正时,要写转正的总结,月度季度要写总结,年终还有年终总结。面对这么多总结,我们总是倾尽所能把文章写的声情并茂,往往颂扬为主,试图让阅读者通过那简短的几段话,慧眼识珠,发现我们的与众不同,这种带了小心机的总结与反思,又有多少发自内心的情感?这么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曾经有那么一篇总结,是你带着反思的心态,真正为自己所写?

一. 我的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偶然回首,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我已在职场上混迹了六年时光,而浑浑噩噩地度过这六年的职场生涯,细细揣摩,却蓦地发现现在的自己和那个六年前的自己相比,并没有太大的进步,依然是低到尘埃里的姿态,面试一份新工作时,时时挂在嘴边以寻求一些毫厘优势的,竟然是:我不怕苦,不怕累,我以前的工作经常加班,所以我可以接受加班;我脾气好,很容易和同事,客户相处。
其实,换个角度想,不怕苦不怕累并不能算什么优势,因为我选择的工作再不济也不需要天天手提肩扛,而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加班才完成,要么意味着你的工作效率太低,占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才能完成,抑或你做的只是最基础的工作,需要靠加班时长来提高收入。而脾气好,更算不得优势,职场中的老好人往往代表没有独立的思考,缺少创新与激情。
把它作为优势考虑时觉得处处牵强,反而成为劣势时主题突出。更可悲的是六年后的自己经历过婚姻与家庭的“洗礼”,无论形象气质还是精神精力,相较于那个刚走出大学校门,充满激情的自己来说,都江河日下……
我问自己:你拼搏过吗? 答:拼搏过,但没拼命过……

最近一两年的时间,内心愈发焦虑。身处南方一线城市的时候,任那个环境繁华如梦,却感觉自己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我以为,是因为在异乡的悲伤,天高地阔的漂泊让我缺乏归属感,岂料在归来后,曾经以为的归属感却更加薄弱,本以为离家乡,离梦想更近的地方,却让我比在任何时候都迷茫……
心中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我深知:曾经有很多次机会摆在我面前,我却没有珍惜,总是觉得还会有下次,结果总是止步在迈向下个台阶抬脚的那一瞬间。而这样长期循环的结果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我登上另一个台阶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偶尔有,身上根深蒂固的缺陷不克服,也终难把握住机会。
今天,把自己身上明显的缺陷讲述出来,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引以为戒,知错就改,知耻而后勇。
1.执行力欠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件事情能够有效实施最大的保障就是执行力,认定一个方向,决定一件事情马上就去做,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等到真正下定决心去做的时候,也许已经错过了时机。
刚上大学时,因为爱好文学,我就打算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但是当时觉得经济紧张,再加上对自考政策不熟悉,打算毕业后考试。等毕业后穿梭于不同的城市,又想着能够稳定下来再考,等在南方稳定下来后,又觉得老家的科目内容少,想着等回了老家再考,结果在一再地搁置中,很多跟我一样计划过的朋友已经顺利拿到证件,而只有我,还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也许实施一件事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但底线是,你要先去做,只有开始执行,才有可能。
2.核心竞争力缺乏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的优点。只有区别,才能说明不可替代性,只有不可替代,才能体现价值。
我从事物业服务行业,也许是这个行业入门门槛低,相对而言胜任岗位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所以工作多年并没有通过学习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性,在职业生涯上更进一步,同时在这种竞争相对匮乏的安逸环境中,我本就缺乏的工作热情也已经消磨殆尽我所谓的多年工作经验,别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是可以获取的,我的工作,别人也可以轻易复制或者取代。
另一方面,我热爱文学,一直期待有一天能够做一个写字者,但到目前却并没能将兴趣、爱好转化为专长,衍生为核心竞争力,从现在开始做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要脱离现在温水煮青蛙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业余时间也要继续自己兴趣爱好的学习,把爱好转化为专长。
3无法客观评价自己,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因为性格原因使然,在大家的眼中,做人做事我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也更容易变成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好员工”,当碰到别人对我的意见时,便会自动设置筛选,只听得进别人对我的赞同。偶尔有关系普通的同事提出来,反而会在心底先揣摩是否他对自己有意见,本能想到的是他是否是在针对我?
细细思来,为人,要有“闻过则喜”的度量,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愿意给你不同声音的,至少说明他是真诚的人,值得相交。即使关系淡漠,少有来往,但愿意当面给你意见的,即使算不上是忠言,但至少是忠告吧,遇到他人提醒时懂得用反思的心态告诫自己,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4.冠冕堂皇的“假勤奋”
什么是“假勤奋”?
重复性的做一件事情,却缺乏思考。
长时间的做一件事情,却缺乏思考。
一如我过去的二十八年人生,除了工作需要不得不被动地总结工作之外,竟从来没有过一次纯粹的对自己人生的思考。重复地做一件事情,直至变成了习惯,甚至本能。
不停地沿着一个圆心做着向心运动,规律、稳定、安全,却也渐渐在安逸中失去了克服向心力的能力。每天也在不停的忙碌,像一只连轴转的陀螺,得不到一刻的停息,可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后,回首走过的路,却突然发现,在这无尽的忙碌中,我获得了那些引以为荣的成绩?我得到了哪些人生的提升?我达到了哪些人生的目标?
在心底一一询问自己,却惊慌地发现,没有。六年职场生涯,除了那因为熟练而精通的工作经验外,除了那所谓的苦劳外,我在职场技能提升上一片空白,那仅有的经验,用人单位找一个新人替代所要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而对于一个注重结果公司来说,没有功劳的苦劳,怎样也算不得功劳。
二.告诉你,我的思考

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数那些说不清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适合他们干的事,简直无处容身。
由此看来,我还算一个幸福的人,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视它为梦想,并且发自心底热爱它。
借着梦想的名义,我问自己:
(1)这是我真正的兴趣吗?
是的,从小学起父亲教会我写下人生中第一篇文章时,我便热爱上它,并且从未改变。
(2)我为什么喜欢它?
它陪同我看待这个世界,我的思想,我的喜怒哀乐都通过它来表达出来,它代表着我的精神世界,记录我人生的点点滴滴,有它,我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活过。
(3)什么情况下我会不喜欢它?
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厌倦它。
(4)做好这件事,我需要放弃什么?
为了10年后,20年后,我能成为一个真正把写字变成事业的人,与其说我需要放弃,不如说我需要克服的可能会阻止我实现梦想的习惯,甚至本能。
首先,坚持雷打不动的读书习惯,意味着我要放弃每天大量刷朋友圈,追剧等没有营养的活动,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家中堆积如山却一直未细细品读的书,要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地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坚持输入,才能点石成金。
其次,坚持写,有效率地写,要不断练习,有目标地培养,这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随心、随性的懒散,写作,看似是一种心灵话语的流淌,其实也是在长期的笔耕不辍中练就的,就如写这篇文章,构思好的内容,却要连续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中间,要么是因为困了要睡觉,要么是突然想起还有其它事情临时又做起其它事情,现在的我,也许距离目标实现只差了一个坚持。
我知道,即使是坚持,背后蕴藏的艰辛也许依然是不可估量的,但我也相信,只要认准那条路,义无反顾走下去,终有一天,可以走到目的地。记录下以上内容,只是想时刻提醒自己以后的道路该怎样走下去,在这条道路上,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坚决地,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前路艰辛,人生荆棘坎坷,选我所爱,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