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成长感悟日更俱乐部

爱孩子,不是好好保护就够了,也要给他走出的逆境一把钥匙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4人  晨光微晓

每个人童年或许都有那么一线带着悲伤的光。

这线光亮看似微弱,却总是能带给人最大的成长。

“海蒂”——那声带着悲凉的呼唤撼动着内心的柔软

有时候只有两个字,就足以唤起以为忘掉一些事情。

看《海蒂和爷爷》的时候,我的内心里突然回想起一声声呼唤“海蒂、海蒂”。

声音响起的时候,那种悲伤、思念和心疼的感觉也瞬间击中我的内心。

突然想起,原来我童年曾经看过和这部电影《海蒂和爷爷》同源的电视剧《海蒂》。

再看这部电影时,童年记忆的碎片又慢慢清晰。

一个孤苦但快乐的女孩海蒂,就又这样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童年对海蒂的喜爱,对克拉拉的同情和对她任性的气愤也一同回到了我的脑海中。

我很庆幸,能够在童年看过《海蒂》,更加庆幸,在我养育两个孩子的时候又再次遇到了《海蒂和爷爷》。

记忆和电影的重合,让我更加明白,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不仅仅给予足够保护就够了,更需要交给他们一把钥匙。

一把顺利走出逆境的钥匙。

老天并没有为每个人准备一手“王炸”

南宋词人辛弃疾词《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有句有名的感慨: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虽然这个论断与辛弃疾报国无门的遭遇相关,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略显悲观,但是却道出了一个真谛。

我们都希望事事如意,但是事事却并不能时时如意。

比如活泼开朗,充满爱心的海蒂,上天并没有给她一手好牌:

1岁失去双亲,寄养在姨妈家。

5岁被姨妈抛弃,去跟随一个表面冷血而古怪的爷爷。

好容易燃起了爷爷对亲情的渴望,获得了爷爷的爱,又被姨妈当做物品般送到了规矩森严的富贵人家。

亲爱的爷爷见不到,喜欢的大山回不去,像一只被剪去了翅膀小鸟。

海蒂的生活履历可谓曲折困顿,手里的一副牌也看似烂到了极致。

但是海蒂凭借自己阳光般开朗单纯的性格,先是感染了独居的爷爷。

后来又引领克拉拉突破了生命的限制,最终站了起来。

苦难并不一定都是悲惨的结局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苦难存在,那就让它存在吧。但总应该留下一线光明。至少留下一点希望的闪光,以促使人类中较高尚的部分,怀着希望,不停地奋斗,以减轻这种苦难。——爱默生

现在以成年的眼光再去看《海蒂和爷爷》,不知怎么一下想到了母亲。

她虚岁3岁丧母,丧母后祖母不念亲情对她和哥哥恶语相向,于是寄居寡居的外祖母家。

好在自小聪颖,上了学之后,在班里年龄最小,成绩却是最好。

无奈祸不单行,初中一年级,外祖母又因打水摔断了腿,小小年纪只能辍学养家。

那时她的哥哥已应征入伍,她除了照顾摔伤的祖母,还有刚刚四岁丧母的表弟。

12岁,凭着自己的成绩成为村小学最小的老师,终于以教学挣工分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因为教学、个人才艺突出,16岁她被推选入宣传队,等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结束时,她又去了条件艰苦的农村。

生而不幸,生不逢时,两个词用到她身上都不足为过,但是无论生活怎样亏待她,她始终笑着、努力着。

身为学生也好、宣传骨干也罢、哪怕农村经济捉襟见肘的家庭主妇,她都能把日子过成一道风景。

和母亲聊起童年,她说,从小没娘的孩子,若有人能对自己照顾,就如同生命里有一线阳光。

而她自己,也只是希望能把生命活得更美、更好。

当她从祖母和哥哥那里得到最深的爱护之后,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是美好的,即使没有人关爱自己的时候,自己依然需要爱自己。

所以她做学生做到冒尖、当乡村老师当到年龄最小业务最精、最宣传员做到出类拔萃、身在农村营造一个温馨温暖的小家,哪怕做了母亲都能够做到心灵手巧,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做得有声有色。

这和海蒂的经历何其相似。

不管命运如何抛弃,海蒂脸上最打动人心的始终是纯的可以化开人心的笑容。

苦难从来不会因为是谁而绕道而行,如果有所坚持,回忆起来苦难的日子里总会有一线即使是带着浓浓悲伤,也依然可以照亮生命的光。

金钱万贯,不如引领孩子“看见”

如果你看见面前有阴影,不要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光。

海蒂的生命状态相对的一个孩子是克拉拉。

她出生在富裕人家,从小集万千宠爱一身。

但因为成长环境和心灵的种种障碍,她失去了双腿的行走能力,终日以轮椅为伴。

好在海蒂进入了她的生活,她的生命终于与众不同。

她看到了自由,也有了友谊。

并最终因为追随海蒂,去了放松身心的阿尔卑斯山,并最终因为生命的点亮,打破了桎梏,重新站了起来。

去年台湾明星夫妇狄莺和孙鹏的儿子在美国私藏子弹、防弹背心和其他装备,并扬言要枪击校园被捕事件,将狄莺的过度养育推上了热议。

从出生开始甚至到十一岁就被母亲盯着吃喝拉撒,为了方便管理,狄莺甚至和11岁的儿子一起睡,根据儿子的作息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

这样的养育方式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控制,而孩子的成长里何谈阳光,甚至连影子都是隐藏在妈妈身下的影子。

这种呼吸都不畅的成长中,哪里还有光,哪里还能看见光。

《活着,就很伟大》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有缝隙,阳光才会照进来”。

海蒂也好,母亲童年也好,他们虽然遭遇了不幸,但是他们选择了“看到”那线光。

而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因为爱,而与孩子贴得太近,挡住了孩子“看见”光的可能呢?

我们现在的家庭还大多维持着多个家长看一到两个孩子的状态。

因为爱,父母亲人几乎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但是这样的照顾,让孩子只需要不动脑子的接受和享用,哪里还有“看见”的可能?

一旦遭遇挫折,除了看到阴影,如此养育的孩子又怎么能看得到阴影背后的光呢?

孩子,只是我们生命之中最深缘分的遇见,他们终将要走自己的路。

作为父母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好的,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尽可能地引领孩子“看见”。

让孩子明白,人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生命里总会有一线光,而向着那线光亮生长,我们的生命才会最终绽放。

——————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点赞转发,谢谢!

我是晨光微晓,俩娃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喜欢阅读,在育儿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期待和你共同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