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著读后感|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题记:阅读与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二者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作者都有着大量阅读积累的经历。写“读后感”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一次反刍,通过再次咀嚼、回味、消化,进一步梳理文章叙述脉络,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从而为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积累经验,丰沛根基。
没有白读的书,也没有白写的读后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e466d5a6183f356c.jpeg)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大多文人墨客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诠释着这个话题。著名作家刘震云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在作家刘震云笔下,一个叫杨百顺的人,一辈子却诸事不顺。年轻时辗转着做学徒,从跟着他爹老杨做豆腐,到跟着老曾杀猪,再到老蒋家的染坊挑水,最后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扫地出门。为了讨生计,他由着一个失败的西方神父给改名成杨摩西。不久之后又入赘到一个吴姓寡妇家,被改随了女方姓吴。不成想女方早已红杏出墙多年,东窗事发后跟隔壁银匠老高私奔了,吴摩西以“假找”老婆名义出走延津。70年后,一个叫牛爱国的年轻人也遭遇了与外祖父吴摩西相同的悲情。为疏解心中苦闷,牛爱国远走他乡寻找其母亲(也就是吴摩西的继女)相关的往事,回到延津。吴莫西和牛爱国的一出一回,都是假借寻出轨老婆的名义,去寻找一个人,跟他说上一句话。一出一回上下跨越百年,构成了这部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131a8e36fe1eb826.jpeg)
刘震云用说书人的“车轱辘”话(“这不是A的事,是因为B;也不是B的事,而是C的事”)描绘了这片跨越百年的中原大地,围绕主人公杨百顺(后改名吴摩西)和牛爱国塑造了近百位各色精彩的人物形象。近百个人物各个不重名,各个不重样:话多的、话少的;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的;说话快的、说话慢的;直言直语的、说话爱拐弯的……无论人物所占篇幅长短,作者三言两语,便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如哭丧的罗长礼、杀猪的老曾、下嫁杨家的少了一个耳垂的秦罗卿、弹三弦的贾瞎子、豁嘴的老冯、打更的倪三儿……读来仿佛看见这样的人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走出家门便可遇见。小说叙述语言朴实平淡却又意味隽永,虽多用口语和方言表达,寥寥数语却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势。刘震云的文字,带着熟悉的中原大地的泥土气息。
作家在这部小说里把人分成了两类:说得上话的和说不上话的。这两者的归类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说得上说不上,不是一辈子,而是随着人生起起落落此一时彼一时。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说话,但说话是危机四伏的。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作家对中国传统小说血缘的继承。从开篇起,便由一个分支引出另一个分支,每一个分支的线索再铺陈开来……叙述的不断分叉使得全书盘根错节、枝蔓横生,跌宕起伏,如是便生动自然地呈现了中国底层社会百姓生活的群像画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124d4948ee7eec1b.jpg)
小说通篇看似都是鸡零狗碎家长里短的小事,却又集中笔墨写这些事里的对话,营造出了一万句的喧嚣感。“一个人不叫孤独,一句话找一句话才叫孤独”,人一生里要说成千上万句话,却只有一句话是最紧要的。
读《一句顶一万句》,你会共情到自己内心深处,有话无人诉说的凄凉和孤独。虽然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由于每个人的环境、地位以及各自利益和立场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往往缺乏真心,相互能说知心话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活在孤独之中。
读这本书就如同在听茶余饭后的拉家常,各家的家长里短拼凑出一幅延津县生活图景来。通篇半句不提苦,但鸡零狗碎的糟心事揉在一起却能拧出苦水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93c51672640ae624.jpeg)
世间的人摩肩接踵,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想找个人说得着话的人真的好难。现代人看似通讯发达,打开手机,连上网络,好像世界尽在手中掌握。想跟谁联络,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都可以。但有多少人曾在心情低落或无助无奈的时候把手机通讯录从头到尾翻好几遍,找不到几个能够随时随地说得着的“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通读全文,我们会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原来孤独才是人生之常态。在薄凉的尘世里,能够拯救我们的,一直都只有我们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0c34bc797443168b.jpg)